在这次笔谈开始之前,为了借鉴国外口述史学界的成果,也为使议题集中而不致流于 无的放矢的空谈,曾由胡鸿保选择了一些专论口述的学术著作,以供大家传阅。其中包 括《口述史读本》(Robert Perks & Alistair Thomson(eds.)The Oral History Reader.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8)中的部分片断和美国口述史学家史特斯· 特凯尔(Studs Terkel)的《艰难时世:大萧条时期的口述史研究》(Hard times:An O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Panthron Books,1970)等,为便于读者参阅 ,今由韩俊红与贺小燕节选有关内容编译成中文,经由纳日碧力戈、胡鸿保两位先生审 校之后作为相关链接附刊于本栏目之后。 此次讨论采取的是各人将稿件写好之后再互相传阅的方式,没有面对面交流,所以各 篇文章所用术语不免有些歧异,因尊重作者原意起见,均未加统一修改,特作说明。 由于杂志编排的缘故,这里不得不把本来并不存在主从、前后关系的几篇文章,排出 一个线性的次序,我想不妨借用孙庆忠先生文中所戏言的从文到史,即从“生”到“熟 ”的说法,将纳日碧力戈那篇论述从“史前民族”直至如今“文明社会”无不存在的民 间口述文化的《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一文作为篇首,而将史学 家刘小萌比较知青口述与文献短长的文章压轴,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将主要讲“口传”的 文章作为一端,将也同时强调文献的文章作为另一端,其他诸篇,则依次排列在两端之 间。但愿这样的编排能给读者展示出从“生”转“熟”的线索。至于文章的撰写者个人 的写作风格和观点,自有不同甚至抵牾之处,但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口述史,则是我们共 同的心愿。 【参考文献】 [1]口述与文字:谁能反映历史真相[N].光明日报,2002-07-18. [2]定宜庄,郭松义,李中清,康文林。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历史文献、人口统计 与田野调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