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编选的每一部名著都写有前言,主要是介绍著者生平、著者的学术成就、所选著 作的写作背景、学术价值及其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前言作者是经过编委会反复研 究确定下来的。他们都有很高的学术修养,对著者十分熟悉,对所选作品有精深的研究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每篇“前言”对读者阅读该著作具有很好的导读作用,反映了 当代人对20世纪学术史的研究成果,也为后人研究20世纪史学提供了参照。 这部丛书的前言作者大致由这样一些学者组成:一是对著者的学术非常熟悉,又是著 者的助手或学生。如刘乃和是陈垣的学生,长期担任陈垣的助手,这次请她为陈垣著作 写前言。其他如黄烈是郭沫若的助手,王煦华是顾颉刚的学生,蔡美彪是范文澜的助手 ,何兹全是傅斯年的学生,张传玺是翦伯赞的助手,张岂之是侯外庐的学生,陈得芝是 韩儒林的学生,毛佩琦是尚钺的学生,漆侠是邓广铭的学生,苏双碧担任过北京历史学 会的秘书而与会长吴晗关系密切,张寄谦是邵循正的助手,葛剑雄是谭其骧的学生,朱 雷是唐长孺的学生。他们分别为他们老师的著作写了前言。二是著者的后人。如齐文颖 是齐思和的女儿,她为《中国史探研》写了前言;李光谟是李济之子,他为《安阳》写 了前言。三是对该著者及其研究的领域均研究有素的专家,如王钟翰为孟森的《明清史 论著集刊正续编》写前言,李学勤为王国维的《观堂集林》写前言,耿云志为胡适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写前言,郭齐勇为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等书写前言,蒋伯勤为岑 仲勉的《隋唐史》写前言,瞿林东为金毓黼的《中国史学史》、李守常的《史学要论》 写前言,吴怀祺为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写前言,陈其泰为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 法》写前言,桂遵义为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写前言,姜义华为周谷城的《 世界通史》写前言,荣新江为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写前言,陈连开为白寿彝 的《民族宗教论集》写前言,王世民为夏鼐的《考古学论文集》和陈梦家的《尚书通论 》写前言等。上述作者都是在当今史学界有成就有影响的学者,故各书前言很具可读性 。 就笔者所知,一些作者为写好前言,是花了大量心血的。如北京大学的张寄谦写的邵 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一书的前言,是在病榻上完成的。邵氏该书虽是公认的名著 ,但过去只是内部印行,流传不广。张寄谦为这部书的出版做了许多整理工作。她对该 书写作过程的叙述和内容的评介,都是发前人所未发,完全可以作为学术史资料来使用 。瞿林东为写金毓黼《中国史学史》的前言,听说辽沈书社出版了金氏的《静晤室日记 》,特地托人买了一部,并从中发现关于《中国史学史》写作的详细记录。他运用日记 中的材料,弄清了金氏写作是书的经过。这些材料对准确揭示金氏的写作旨趣也极有说 服力。40年代,白寿彝、齐思和先生均对金著《中国史学史》发表过书评,指出该著具 有“浓厚的史部目录学的气味”,“是有意无意地用一个考据家底立场来写的”。瞿林 东在《静晤室日记》中发现,金氏不断称其著作为“史学考”,这就为白寿彝的论点提 供了直接的证据。金氏在1938年3月4日的日记中,将中国史学史分为六期,即萌芽期、 成立期、发展期、中衰期、复兴期、革新期,表明金氏对史学史的分期问题是有思考的 ,尽管前后有所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言虽属介绍和评述性质的文字,但里面常有 最新发现的资料,包含新的认识成果。 有的前言是人们研读该著不可或缺的。如齐思和的《中国史探研》是著者的一部论文 集,由于前言作者是著者的女儿,对其中每篇论文的写作经过都十分清楚,因而在介绍 和评述中,能够准确地指出所选论文的贡献和价值之所在。李光谟对李济的为人之介绍 ,对《安阳》一书写作目的的揭示以及对该著译本修改之说明,对人们了解著者和研读 著作,都很有帮助,是不应忽视的。黄烈对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20世纪中 国史学史的定位,十分准确。他说,郭沫若在理论上下过大工夫,20年代他翻译过许多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深厚基础 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史而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的,郭沫 若应是第一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第一部用唯物史观写出的中国古代史著作。蔡 美彪对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写作经过的叙述和八种版本的介绍,是一般人写不出 来的,读后令人增长不少有关的知识。苏双碧对吴晗撰著《朱元璋传》的过程做了梳理 ,指出各个时期的不同版本以及各版本的不同特点,认为1965年出版的新版本在理论分 析的科学性和史料分析的准确性上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澄清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混乱。 前言作者不管与原著者有无师承关系,他们都能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比较公允的 评述。如胡适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在从事教育与学术文化的同时,不能忘情于政 治。他反对独裁专制,也反对阶级斗争;他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但在国共决战中又选择 了国民党。在思想文化界,他的观点也很有争议,有人说他主张全盘西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罪人。前言作者耿云志对胡适的这种两面性均有论述,并把他置于中国社会转型 、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胡适在同保守主义者论争中有时不免失于偏激, 说中国“百事不如人”,中国人“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等等,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但胡适相信中国文化中一切优秀的东西,经过与西方文化的切磋和交融,最终都不会丧 失它们的价值。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和了解胡适有关思想文化的主张。傅斯年的 学术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有着很大的影响,他说的“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 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甚至被作为反对理论指导的根据。作为 傅氏弟子,何兹全说,这话听来好像很对,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他通过傅 氏本人研究周人历史的事例,说明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 脑袋里、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指出,在历史研究中,理论和史料应 该并重。何兹全对傅氏非常尊敬,称他是自己的“恩师”;同时,他又引用一句名言,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