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考证文献所载史事和人物, 检查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是否符合著者所处的时代,其中的历史人物是否在著书者以前或同时。如一本典籍中所载史事与人物与题名作者的时代不符,则其书当为后人伪撰。如清代考据学家考证《左传》作者,即据其书载有智伯其人及其行事,而考定《左传》作者不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F、考查同时代的其它著作,看所考订文献是否为该书标名作者同时或稍后的著作所称引,如有称引,则可证其书为真本;如后人称引的文句与今本不同或不见于今本,则可定今本为伪书。 G、以他书称引的原著佚文与今本相比较, 如果古代典籍中所载录的原书佚文不见于今本,或与今本相乖违,则定今本为后人伪造。例如,传统考据学家据《晋书》等史籍中记录着当时的《汲冢纪年》有“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等史事,而上述史事恰恰为《今本竹书纪年》所不载,遂考定今本非当年从汲冢出土的文献,而系后人所伪作。 内考证是传统考据学架构中的最高层次,它以文献记载的内容为考证对象,主要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和推理等形式逻辑的方法,去考察、证明本文所陈述的历史事实的可信性或可能性,鉴定典籍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地理沿革是否符合历史的实际,从而揭破历史事实的真面目。 传统考据家的“内考证”,大抵涵括以下几道程序: 一曰致疑:传统考据家考证之初,必先广泛涉猎典籍史书,注意观察问题,善于发现疑惑之点,所谓“考证贵能疑,疑而后能致其思,思而后能得其理,”⑤正道出了致疑在考据中的重要意义。 二曰虚己:发现疑点以后,不凭一时主观感想轻下判断,不轻易大胆假设;而是空明其心,驱散先入之见,纯取客观的资料,进行细密全面的研究。 三曰博证:凡立一说,必旁搜博讨,广集证据。举凡诸子百家、偏霸杂史、稗官野乘、山经地志、谱牒簿录、小说笔记、诗文别集、释老异教,以及钟鼎尊彝之款识,山林家墓祠庙碑碣断缺之文,尽取以供佐证,参伍错综,比物连类,所谓“一字之证,博及万卷”是也。 四曰断案:在博征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大量取证材料,进行比较抉别,排比现象,考辨异同,穷委竟源,破疑析义。凡考定某项典制、某一名物和某件史实的可信与否,决不用一字一句一条孤证去附会主观的假设;一定要罗列同类事项互相比较,参互分析,从众多的证据中归纳推导出结论,无征不信,孤证阙疑。(未完待续) 注释: ①《孟子·尽心下》 ②《韩非子·显学篇》 ③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 ⑤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考证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