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中国史学传统(2)
继司马迁之后,能够直笔书当代的要推晋朝史学家常璩,他写了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华阳国志》,这部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地方通史,保存了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尤为可贵的是在书中写了大量的记述晋代历史的史事。作为史学家,他极推崇《史记》、《汉书》的写法,认为“史迁之记,详于秦汉;班生之作,备于哀平,皆以世及事迩,可得而言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华阳国志》一书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记载两晋、成汉之际的历史与人物。如:《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后贤志》等;这些篇章,都是当代人写当代事,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于当时的档案和作者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既具体又可靠,为后人研究此一段历史保存了客观、真实的史料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史学载记范围,特别是继承和宏扬了中国史学书当代的传统,足可为鉴。 当中国史学发展到宋代,随着社会进步和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国封建史学出现了新的景象,在继承传统史学的基础上,宋人把书当代的优良传统又推向一个高峰,许多史中本着公平正直,客观求实的治史风格,写下了许多反映当代生活的历史篇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有宋一代,史学之盛,达到空前,这不仅表现在史学体载的创新、历史载记的丰富、史学著作的宏博,尤其在宋人修宋史、当时人写当代史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史学发展到宋代,史学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更加明确,皇帝重视史学书籍的撰述也较以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当代人写当代史的困难之多,可想而知。就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一批史学家挺身而出,捍卫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写出了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的历史篇章,如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 徐梦莘编《三朝北盟会编》,主要记载徽、钦、高宗三朝史籍。宋从靖康之乱后,“缙绅草茅伤时感事,忠愤所激,据所闻见笔而为记录者,无虑数百家。然各说有同异,事有疑信,深惧日月浸久,是非混淆,臣子大节邪正莫辨,一介忠款湮没不传”,为了使“忠义之士、乱臣贼子善恶之迹万世之下不得而掩没”(《三朝北盟会编·自序》),他决心编纂一部能够反映当时历史真象,“尽见事之始末”的信史。为此他历尽艰辛,遍查各种记载,完成了这部宏篇巨著。在书中,对于当时的历史人物,不以善恶为是非,而是比较能够真实反映历史面貌。如写张浚其人,书中例举了他大量的功业,但对他枉杀赵过、曲端诸事极为不满,且也跃入纸上,可为公正不隐。 李心传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二书,也是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不朽之作。他深感“中兴以来明君良臣、丰功盛烈,虽已见之《实录》等书,而南渡之初,一时私家记录,往往传闻失实,私意乱真”(《朝野杂记》卷首)。因此他决心写一部真实反映南渡以来的史书,以纠正不同记载。在他的著作中,写的多为当时事,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略。但李心传做到了这一点,在书中对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甚至于农民起义都有较真实的记载。正如清人李调元说:“李心传身为南宋人,故半皆目击,所记特详”(《旧闻正误》序二)。 总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直笔书当代,的确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当代人写当代史,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论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还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这一优良传统始终被历代史家所继承,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今天在史学研究过程中,重视当代史的研究,同样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把史学研究推同一个新的高峰,这是历史赋于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二,勤于实践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优良的史学传统,即勤于实践的探索精神。许多史学家为了弄清楚这一些历史事件和传闻传说,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走出书斋,云游名山大川,探寻名胜古迹,力图把历史记载与现实探索相结合,描绘出当时历史发展的真实画卷。这些工作异常艰苦,不仅要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与大自然展开搏斗,而且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历史记载,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的漫游壮举。二十岁开始从长安出发,先是南下江陵,渡长江转辗汨罗江畔,凭吊屈原,又“浮沅湘,窥九疑”,了解舜帝的葬地和英绩,又登庐山,了解大禹治九江的传说,还“上会稽,探禹穴,至吴、登姑苏,望五湖”,又渡江北上,走访淮阴父老,了解韩信等人的传说;之后“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向西又到秦汉之际一些风云人物的故里采访,又到楚汉战场实地考察,最后过“梁、楚以归”。通过这次游历和实地调查,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和传闻,并掌握了大量的生动、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史记》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如他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祇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他经过故大梁之墟,了解信陵君的事迹,“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剥弱至于亡”(《史记·魏世家》);他去淮阴,访问韩信的事迹,淮阴人对他说:“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行营高敞地,令其房可置万家”(《史记·淮阴侯列传》)等等。通过实地调查,司马迁从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史料,以至于在写《史记》一书中,材料丰富,故事情节感人,人物描写栩栩如生。如写陈胜少时,虽为佣耕,却有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才大略,刘邦好酒色的劣迹,韩信胯下受辱的情况等等,这些来自于民间,经过实际调查而来的生动的语言和成功的人物塑造,终使《史记》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 除司马迁之外,历代史家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也没有忽视野外考察和实地调查研究,他们的著作之所以能垂史千载,与他们严谨的学风、勇于实践的精神分不开。如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史学家郦道元,为了完成他的地理学巨著《水经注》,在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利的情况下,继承司马迁实践获真知的精神,爬山涉水,足迹遍布大半个华北地区,他北到过平城以北,太和十八年侍从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水经注》河水第三篇),“脉水寻经,亲所迳涉”;“景明中言之寿春路直”虎牢(同上第五篇);“昔因公事,沿历徐兖,路经涉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经注》泗水篇)。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所到之处,郦道元无不细心察看,认真探究,纠正了许多不正确的说法。郦道元这种实践第一的精神,使他的名字与《水经注》名彪青史,流芳百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