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我国传统史学中的比较法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北方论丛(哈尔滨师大 易孟醇 参加讨论

比较史学兴起于本世纪初的欧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昌盛,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史坛上掀起一个比较史学的热浪,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比较史学虽是件“舶来品”,但作为比较史学的核心的历史比较法,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却自古有之,它是中国传统史学的珍品之一。
    “以古为鉴”这个命题,历来被我国各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高度重视。“为鉴”,就得进行比较,以“古”与“今”比较,或者说,以历史与现实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而比较的目的全部体现在“观今宜鉴古”这句话上。“以古为鉴”的思想的出现,据目前可以考证的,至少应追溯到西周初期。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中的《召诰》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召诰》是召公营建洛邑时的一篇诰辞。它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了夏商灭亡的历史教训;而总结历史教训的目的,诰辞也有明确的回答:“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曾运乾《尚书正读》释此三句云:“今王继受其命,我王其亦思二国兴亡之故,监其失而嗣其功乎!”这就是“观今宜鉴古”的最初渊源。值得注意的是!《召诰》还就商朝的先王和后王进行了具体的历史比较:“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殷命。厥终,智藏疡在。夫知保抢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它称先王为先哲王,以一“哲”字概括先王之可取;然后描述纣时贤智者匿藏,病民者在位,小民携妻抢子,呼天抢地,咒纣速亡,以求跳出昏暗世界的情况。这是何等鲜明的比较!可以说《召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史学著作。
    《尚书》以外的先秦典籍特别是诸子书中,这种历史比较俯拾即是,比比可见。《荀子·解蔽》云:“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这依然是《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以及《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的意思的引申。从《论语》这本每章仅三言两语的语录式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孔子常常在运用历史比较法。《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把虞舜时的乐曲《韶》与周武王时的乐曲《武》进行了比较。《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他把唐尧、虞舜、周文武进行了比较,指出他们的共同点是深得人才。《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他把召忽之死与管仲之不死进行了比较,认为召忽殉主固然是仁,管仲不死而助桓公九合诸侯,也是仁,说明异中有同。《微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他把伯夷等六位历史上的“逸民”进行了比较,说明同中有异。上面这些例子统统证明:历史比较法在我国“自古有之”,这并非夸饰之词。
    但是,有一种情况不得不提出。我国史学家常常在叙述历史事件之时或之后,指出这些历史事件符合或不符合古代的某一制度、或某一伦理道德观念,并且反过来根据这些制度或道德观念来判断某一历史事件的是非。这种撰史方法,《春秋》三传中多有之。然而,这一方法绝不属于历史比较法的范畴。历史比较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同时提出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史事,放在同一范畴内来考察。用“古已有之”的抽象的教条来评论史事,是不能称之为历史比较法的。
    纵观我国3000多年来的传统史学,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说理比较法,经过优劣比较法,进入求真比较法。
    所谓说理比较法,是作者先有一“理”在胸,然后通过对史事的比较,来论证这一“理”;换言之,进行历史比较,是为了说理。例如,《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这段话是运用“圣人”舜与“盗”蹠的比较,来说明善利之别,引导人们弃利趋善。
    先秦诸子书运用历史比较,无不与《孟子》一样,是围绕着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或哲学见解这样一些目的。其中,《韩非子》则是运用说理比较法的一部代表作。以《五蠧》为例,它开篇便比较了上古、中古、近古的情况:“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于是有有巢氏、燧人氏出。“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決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他说的“上古”,约相当于人类的原始群时期;“中古”约相当于原始公社时期;“近古”则已进入奴隶社会。文章接着比较了“古”和“今”(战国时期):“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这样详细进行历史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世异则事异”,历史是前进变化的。这也体现了韩非本人的法治思想。
    《韩非子》还善于运用多个历史事件,同类型的,或相反相成的,同时说明一个道理。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其中内、外《储说》最能体现这个特色。如《内储说上》阐明人主所用之“七术”,第一术叫“众端参观”,即“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列举了侏儒梦灶、鲁哀公称“莫众而迷”、齐人谓鱼为河伯、惠子言“亡其半”、叔孙专听竖牛而饿死、江乙论“不言人之恶”的荆俗、嗣公益树壅塞之臣、庞恭谈“三人言而成虎”的祸患,共八件史实,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都有,作者虽未一件件详加比较,而兼听参验与偏听壅蔽的优劣得失,已灿然陈于读者心目中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