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死亡:司马迁的著史心态(2)
他的这一人生观变化还体现在他对“史官”一职的认识上。先前任太史令时,他对自己史官世家及现任职务是颇为自得的,虽然位卑秩轻,但他认为自己担当的是绍周公、孔子之绪业,正历代得失兴亡,品评古今人物的重任,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16)一副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豪迈之气,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出狱之后,惨痛的经历使他得以重新审视“史官”的现实地位,从而认识到:“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流俗之所轻也。”(17)这一认识的变化正是他厌恶世俗功名、绝意仕进的心理动因。 在经历了从热衷仕进到“隐于朝廷”的心态转换之后,司马迁虽然泯灭了追求世俗功名之念,但他并没有由此否定人生、走向颓废和避世之途,而是重新标定自己的人生方向,重建人生价值观。他以古代遭厄之士的人生追求激励自己:“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8)从中吸取到一种超脱于命运之上的精神力量。因此,他能勇敢地面对世俗的眼光和自己悲惨的处境,将余生寄托于著史的事业上,以舒其心中之郁结。正如他的自诉之言:他之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19)尤其是在对“史官”地位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他执着于著史的目的决不再是求取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将它作为一项不朽的人生事业,来实现对肉体死亡的超越,所以,他在写完之后说:“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赏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20) 司马迁在遭李陵之祸后的“破悟”,既是他在逆境中求生的人格自觉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发现,力图以著书立言求得不朽来洗刷耻辱,重新搏得人格尊严的追求,更是他在对死亡问题的沉重思索之后,为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对死亡超越的人生选择。 三 秉笔直书写信史 史家著史,应当客观公正,如实直书,因此,“善恶必书”是对中国史家的基本要求,“信史”、“实录”成为评价一部史书优劣的重要标准。 司马迁之前,中国史家著史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南董风范”。据《左传》载:晋国发生内乱,执政赵盾出逃,其族人赵穿射杀灵公,晋太史董狐敢于当面指斥赵盾,并坚持在史书上直书“赵盾彤其君”。公之于朝。表现了董狐不惧权势,坚持直书的史家精神。尤其令人敬佩的是齐国太史:齐国执政崔杼杀庄公,“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上,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21)齐太史兄弟与南史氏这种前仆后继、以死抗争,坚持写史原则的精神,为后代史家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因此,孔子称他们是“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史家不惧权势,敢触时讳,如实直书,难免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象董狐、齐太史、南史氏那样的“良史”并不多见。许多史家为自身免祸往往采用“曲笔”或“隐讳”的方法,连孔子也不能例外。孔子修《春秋》,因其“善恶必书”而使“乱臣贼子惧”,但这仅局限于写往古史事上,由于与现实关系较远,可能无所忌讳,一旦涉及当时的人与事时,孔子又主张“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贤者讳”,这一主张也反映在他的史著中,正如司马迁所指出的:“孔子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22)由此可见,史家要真正做到书法不隐,善恶必书是多么不容易。然而,司马迁写史却敢于“直书”,为后人留下一部堪称“实录”的信史。历代史家写史时,最难下笔的是本朝历史,尤其是当朝权贵的一些不光彩的历史,而《史记》从远古一直写至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全书用一半的篇幅重点写西汉的历史,这已是司马迁的过人之处。尤其在史书内容上,真正体现了他敢于“直书”的写史原则。如写汉代开国之主刘邦,司马迁既写他足智多谋、知人善任的一面,又写了他阴险狡诈、无信无义、轻侮士人的流氓无赖的一面,为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汉高祖形象。特别是对于“今上”汉武帝,司马迁敢于指谪他好大喜功、迷信方士、刻薄寡恩,以及任用“酷吏”,滥杀无辜等方面的过失。如在《汲郑列传》中,司马迁借汲黯之口揭露汉武帝假仁义的面孔,直言“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在《酷吏列传》中,司马迁主要写了十个凶残的酷吏,其中除绰号“苍鹰”的郅都为汉景帝时人外,其余全是汉武帝所任用的,通过写张汤创立“腹诽之法”,王温舒的“好杀伐行威”,来揭露汉武帝严刑峻法的残暴统治。正因为司马迁坚持这种著史的原则,其人其书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刘勰称《史记》“实录不隐”,连对司马迁多有批评的班固也不得不承认:“迁有良史之才”,《史记》“不虚美、不隐恶。”(23) 古代史家秉笔直书而惨遭杀戮的历史教训,司马迁是相当清楚的,但他又为什么敢于“直书”,真正做到“书法不隐”的呢?对此,有人认为是司马迁借写史来发泄自己对汉武帝的“私愤”,因而称《史记》为“非贬孝武”的“谤书”(24)。这显然是偏颇之辞,因为司马迁同样写了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疆土的丰功伟业,并非只贬不褒。我认为,司马迁之所以能做到“善恶必书”,除了中国史家传统精神的影响外,与他的悲剧命运和人生态度实在有着极大的联系。一方面,在司马迁的生活历程中,已经受了一次死亡的考验,对死亡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具有了不惧死亡,并超越死亡的意识;另一方面,他之所以能够忍受常人不可忍受的痛苦,苟活于人世之中,是他将修史作为余生唯一的寄托,必须为后人留下一部真实可信的历史,方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洗刷自己的耻辱。因而,他也就获得了一种敢于迎向痛苦,触犯死亡,从而超越死亡的精神力量。秉笔直书,敢触时讳,正是他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在修史笔法上的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