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生态历史与中华文明(笔谈)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学术研究》 樊宝敏 参加讨论

探讨我国历史时期的森林与生态状况,是林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的森林资源是十分丰富的。①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时的气候、地理、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适于多种类型的森林生长分布,加之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干扰破坏程度相对较轻。今天我们已经懂得,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丰富的森林资源必然是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联系的。先秦时期(公元前207-前221年)是我国自商代开始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文献逐渐积累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期,这就为我们探究当时的森林生态状况提供了条件。而且这个时期,在今天的国土范围内人口大约处在商代的140万到战国末的2000万之间,[1]人类对森林资源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弱。因此,依据现有历史文献和已取得的考古成果,来具体地研究和阐述2000多年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情况,对于我国今天的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是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一、分布广泛的森林资源
    中国先秦时期的森林资源状况与当时良好的气候环境有密切关系。根据考古学研究,距今大约4000-7000年以前,即我国仰韶、大汶口、龙山等文化时期,属于全新世气候最宜期。亚热带北界到达我国东部平原区京、津以南,晋东南和渭河谷地。[2]根据物候学研究,在近5000年中的最初2000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黄河流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春秋战国时期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3]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森林生长是十分有利的。
    当时森林资源大的分布格局,虽然与今天很相类似,主要集中于“东南半壁”,即年均降水量400mm等雨量线以东以南地区,包括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东部,然而由于400mm等雨量线比今天偏北偏西,故森林分布的范围要比今天广泛。在“西北半壁”包括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西藏、青海等省区,由于整体上属于干旱半干旱性气候,森林主要分布于高山和河流附近,其他地区为草原、湿地、荒漠、寒漠和雪山。而且就全国范围而言,当时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要高于现代,绝大部分是天然林。尤其是先秦早期,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就更高。
    透过诸多先秦古籍的记载,基本上可见当时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春秋时成书的《尚书·禹贡》把当时中国的疆域划分为九个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指出:兖州“厥草惟繇,厥木惟条,……贡漆丝”,青州“厥贡……岱畎丝、栗、铅、松……丝”,徐州“草木渐包”,“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扬州“筿荡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贡……筿荡,齿革羽毛惟木……厥包橘柚锡贡”,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杶榦栝柏,……惟箘簬楛”,豫州“厥贡漆枲纻”,梁州“厥贡……熊罴狐狸织皮”。《诗经》中也有不少关于森林的记载。《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风·竹竿》:“淇水滺滺,桧楫松舟。”这表明当时淇河流域(河南省北部)有竹林和松桧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这里的南山即秦岭,表明当时在今秦岭有茂密的松林和竹林。《商颂·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景山是今河南省安阳县西太行山区的一座山。《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大雅·皇矣》:“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可知当时山地有许多大树。
    《山海经》中也有不少关于树木地理分布的记载。其中“山经”部分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南山在今华南地区,西山在今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四川等地,北山在今华北地区,东山在今华东地区,中山在今陕中、晋南、河南、湖北等地。[4]《南山经》:“招瑶之山……多桂……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其华四照。”“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西山经》:钱来山上部多松。英山上部多杻橿,羭次山上部多棫橿,下部多竹箭。这些山都是秦岭北坡的山。大时山上部多穀柞,下部多杻橿。大时山即今太白山,位于秦岭北坡。“数历之山,其木多杻、橿”,数历山为陇山的一个山峰;傅阳山多棕、楠、豫樟。众兽山下部多檀、楮。傅阳山在今青海东部。阴山上部多穀。“申山,其上多穀柞,其下多杻橿”,“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号山多漆棕;“白于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上述阴山、申山、号山、白于山等都在今陕西北部子午岭北。《北山经》:“虢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东山经》:“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中山经》:“甘枣之山……其上多杻木……历儿之山,其上多橿,多杤木……渠猪之山,其上多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森林分布是非常广泛的。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拥有相当多的森林,史念海对此做过深入研究,[5]他指出:“西周春秋时期,……以关中平原的森林最为繁多。这里的冲积平原及河流两侧的阶地就有不少的大片森林,因其规模和树种的不同,而有平林、中林和械林、桃林等名称。”“下至春秋时期,渭河上游的森林已见于文字的记载,林区亦至为广泛。”“关中南北二山,皆富于森林。”“位于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两省之间的子午岭,在这个时期岭上也是多森林的,至少子午岭的南端和北段都如此。……春秋战国时期对于森林的记载,已经北及于横山山脉和其东北的一些地方。最远达到秃尾河的源头。再北就是陕西和内蒙古之间的红碱淖了。……从事现在森林分布地区研究的工作者,一般都把这个地区作为草原地带。”黄河中游地区是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森林资源受到人类影响的程度也较为严重。但即使如此,这里仍然分布有相当数量的森林。据史念海考证,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在西周时期达53%。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在当时为“楚越之地,地广人稀”,“多竹木”。(《史记·货殖列传》)《尔雅》:“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描写了浙江的竹资源。《尚书·禹贡》:扬州“筱簜既敷……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颜师古注曰:“筱,小竹也。簜,大竹也。敷谓布地而生也。”这说明,自夏代开始竹产品就被列为地方特产用作贡品。《尸子》称:“荆有长松文梓,梗楠豫章。”
    除了大面积分布的天然林之外,在中原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人工林。西周时期,墓地植树、边境造林、庭园植树及行道树种植等植树形式已形成习俗,果林、桑林、漆林等经济林木的人工经营也开始出现。《周礼》记载了园圃植树、路旁植树、社稷植树、边界植树、宅院植树、墓地植树等六种类型。[6]春秋时期,郑国对栽植的行道树严格管理,《吕氏春秋·下贤》称:“子产相郑,……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管子采取奖励植树的政策,并且认识到树木保持水土的作用,主张在河堤“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以柏杨,以备决水”。(《管子·度地》)到西汉时经济林发展更加兴盛,形成“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楸,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史记·货殖列传》)的局面。
    关于先秦时期大概的森林面积,有许多学者做过估算。凌大燮按今天的国土面积推算公元前2700年的森林覆盖率为49.6%。[7]赵冈认为远古时期我国森林面积至少有807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6%。[8]据马忠良等人推算,在公元前2000年的原始社会,全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4%。[9]这就表明,在远古时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在60%左右是极有可能的。先秦时期人口由夏初的100余万上升到战国末的2000万,增长约20倍。由于毁林垦种、火田狩猎、战争、薪炭、建筑等原因,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这里的森林遭受的破坏最严重。到战国时,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濯濯荒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