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近五十年来的明代史论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中国史研究动态》 廉敏 参加讨论

有的研究则另辟蹊径,从明代的历史评论中考察明人的史学自觉性,以及他们在史学史上的价值与贡献。如有的作者看到了李贽“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历史评论实为卓越史识的表现,而他敢于与传统作斗争,实事求是地彰善贬恶,甚至以身殉史,正反映了他高尚的史德(注:陈曼平、张克:《试论李贽的历史观》,《湖南师范学报》,1984年3期。)。有的研究者看到,李贽对李悝变法、吴起知兵、李斯改制、汉高祖开基、元朝的多民族统一等历史事件的称赞中,包含着按照客观标准进行评论的原则;并且指出,李贽既称颂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绩又揭露他的荒淫残暴、既抨击武则天谋权杀冤又肯定她明察善断、举用人才等看似矛盾的人物评价,实际上正体现了据事直书、绝假存真的作史精神(注:李必胜:《李贽史学思想新探》、《安徽史学》,1990年1期。)。对李贽史论中体现的史学思想,有的研究曾作了较详细的总结,认为他在“治史目的、识史原理、评史标准、撰史方法上,显示出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新思路”(注:马兴东:《李贽史论评析》,《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6期。);而有的学者将李贽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联系起来,认为“把义理史学批判风推向了高潮”(注:钱茂伟:《论李贽对义理史学的系统批判》,《学术月刊》,1999年7期。),从而深化了对李贽史学思想的研究。
    有的研究则是针对史论中体现的哲学思想的层面而言的,如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李贽的史论,就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李贽哲学属于王守仁学派的体系,是王学在新条件下萌发的具有革新精神的正统主张(注:任继愈:《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5期。); 而有学者认为李贽是王学的对立者而不是王学的嫡传之一(注:蔡尚思:《我要为中国大思想家李贽呼冤--李贽的批孔堪称天下第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5期。)。 对史论进行哲学分析深入了对史论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的理论认识。
    问题之二:明代史论与明代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明代史论研究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近五十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三种方法。最常见的一种是宏观介绍某种史论出现的时代背景。如认为李贽的命运与史论“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16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又在深层次中揭示出一个无法解脱的自相矛盾的时代”(注:梁希哲、姜建明:《李贽与16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5期。)。 另一种是将史论与其它思潮或文化结合起来理解。如将李贽史论置入僵化、保守、沉闷为特点的理学氛围中认识,反衬出李贽鲜明的反叛精神(注:葛兆光:《明代中后期的三股史学思潮》,《史学史研究》,1985年1期。)。 还有一种方法是具体分析史论中所包含的史家的现实情怀。如研究者指出,《通纪》作者陈建因“阅事变不能自己于怀”,而“辄僭著评议,或采时贤确言,诚欲为当世借前箸筹之”的撰史动机,反映了一位史家于叙史之外率直地评议当朝王政、臧否当朝君主朝臣的经世之心(注:向燕南:《陈建〈皇明资治通纪〉的编纂特点及影响》,《史学史研究》,1993年1期。); 而王世贞在《赏赍考·即位之赐》中批判最高统治者不断走向奢靡的弊端,在《中官考》序中饱含他对宦官危害政治、毒化世风的忧虑(注: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也正是史家将对时代的关切注入历史评论的生动说明。这三种方法各有得失,将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去探讨史论与时代的关系,我们将获得更丰富的认识。
    问题之三:明代历史评论的理论与方法。这是明代史论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史论理论上,研究者总结出明人提出的不少宝贵认识,如针对明代“褒贬出之胸臆,美恶系其爱憎”的史学风气,明代史家焦竑提出的尊重公论的看法(注:向燕南:《焦竑的学术特点与史学成就》,《历史学》,1999年8期。); 针对“史论袭旧,不下一意”的论史作风,朱明镐提出的“苟无创论别闻”,“不必作论”的批评意见等(注:钱茂伟:《朱明镐〈史纠〉纠史方法与理论探析》,《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1期。), 这些在史学上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在评论原则上,研究者或从思想的角度出发,将李贽史论的原则视为痛斥虚伪、褒扬纯真的“童心说”以及社会崇尚功利的主张(注:马兴东:《李贽史论评析》,《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6期。);或从传统的角度认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一切断以己意”是李贽的史论原则(注:李必胜:《李贽史学思想新探》、《安徽史学》,1990年1期。);或从方法论的角度, 认为李贽的评史原则为“黜虚文,求实用;舍皮毛,见神骨;去浮理,揣人情”(注:钱茂伟:《论李贽对义理史学的系统批判》,《学术月刊》,1999年7期。);或从社会效果的角度,认为李贽是根据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来进行是非评论的,等等,充分反映出研究者在认识上的差异。在具体的评论方法上,研究者总结出比较丰富的经验,如有目的的选编史料,辨证对比,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坚持史识见解的原则性,编纂上的技术处理(注:马兴东:《李贽史论评析》,《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6期。);或举出明初与现实之间盛衰变化的事实两相比较; 或溯委追源,沿着历史发展的线索找出弊端的症结与世变的转机;或直接针对某社会政治问题直接陈述己见(注:向燕南:《陈建〈皇明资治通纪〉的编纂特点及影响》,《史学史研究》,1993年1期。)。 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动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