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清代的入学典礼(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求是网 参加讨论


    尽管清代朝廷未将送学礼详细刊载于典章制度文献之中,但是由于清代“科举必由学校”,在童试中脱颖而出考中生员,是科举入仕的基本起点,因而地方社会对举行送学礼更为积极。
    清代送学礼之所以名为“送学”,是因为它是由地方官将新生送至学校拜见老师,因而举行送学礼的经费理当由地方政府承担。然而,由于康熙初年裁减了送学礼的经费预算,导致地方政府无力举行送学礼,因而新生家长不得不出面承担举办送学礼的费用。据道光《(浙江)建德县志》记载,学政录取名单公布后,新生家长们要推举“齿爵俱尊者”,由其选定日期,约请知县出面主持送学礼。典礼当日,新生家长需预先在明伦堂安排酒宴和戏剧。县官、学官离场时,新生家长均需恭送。典礼结束后,新生家长还要“至县禀谢”。
    清代新生在入学之前需向学师缴纳束脩等费。由于清代教官不像地方官一样有养廉银待遇,每年俸禄不到50两,生活极为贫困,故而数额不菲的束脩、印金等便成为教官的重要收入来源。如光绪《(广东)香山县志》便记载,文武新生拜谒教官,除需缴纳“贽仪”,还要“另取银两曰印金,以新进之贫富定其多少;富者或至数百数十两,即贫者亦十两以外”。这些费用不仅影响了师生关系的纯洁性,而且更成为贫困学生的沉重负担。如四川东乡县(今宣汉县)便出现了“贫士相戒不应考”“至贫士入学不敢见其父兄,见必责打之”的奇怪场景。山东平度州(今平度市)则因学官“勒索苛虐”,新生“起与为难,入学署滋闹”,地方官派人抓捕,最后竟酿成了几名新生“毙于狱”的惨剧。
    为了纾解学师收入微薄的困窘,减少新生入学压力,清代各地士绅纷纷捐资捐产,建立公益基金组织,并公举管理首事,议定管理章程,代新生向学师缴纳印卷、束脩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采芹会、乐泮堂、肄雅堂、印金局、学田局、宾兴会等。如江西泰和县采芹会,是全县乡绅公捐钱款“万缗”,存典生息,代缴“文武新进修金”;乡绅黄绳祖也捐产取息,“为邑文武新进入学束脩、印卷资”。广东香山县印金局,是邑绅黄栋梁等“为文武新生致送教官册金、贽仪”而合力捐设的,共购置田产1000余亩,每年可收租银3700余两。浙江诸暨县岁贡生徐渐逵等“劝捐集资为公款,以三年所入之息,足抵两试束脩之资”,前后合计捐田2200多亩,并于府城建造肄雅堂,既作管理机构,又是崇祀建筑,“设捐户神主”,对捐资者表示崇敬,供后人凭吊。清光绪初年,张之洞担任四川学政,因见学官向新生索要束脩,有失师生体统,“乃下《学田说》于郡县”,要求四川地方官员倡导乡绅捐资,设置学田,其管理机构一般称为“学田局”。
    科举宾兴公益基金的勃兴,是清代科举社会异于此前历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教育公益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各地的宾兴公益基金,有些职能较为单一,专为新生入学阶段的考费、规费而设,如江西奉新县广华堂、广东香山县印金局、贵州绥阳县黉田局、四川各县学田局等;有些则职能较为齐备,除资助童试相关费用,还全面资助生员乡试、举人会试或优拔贡朝考等一切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费用,如江西南昌县考棚公局、湖南湘潭县宾兴堂、广西北流县宾兴馆等。这些宾兴公益基金组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生入学和考生赴考的压力,提升了清代教育与考试的起点公平。
    
    清代送学礼早已不再举行,但它对于当代教育显然还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首先,送学礼是中国古代礼重人才传统的集中体现。新生在正式入学之前只是一介白丁,在送学礼过程中,他们先是被地方官以礼相邀,在县衙大堂换上青镶蓝袍银雀顶的“公服”,接受官方的簪花、披红、酌酒。在此之前,新生见地方官、教官都要行“庭参礼”,而穿上公服后便只需行“四拜礼”,且官师均需“拱立答礼”,“受两拜,免两拜”,表明他们已经实现了由平民向绅士的转变,正式踏上了科举入仕的青云之路。在当代社会,我们虽然不完全认同“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教育理念,但却应该继承和发扬清代送学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政府部门可以借鉴送学礼的形式,通过出席或主持相关学校的入学典礼,向社会大众传递尊重知识、礼重人才的信息,从而扭转社会风气,促进文教发展。
    其次,送学礼是中国古代尊师重道传统的集中体现。在送学礼中,儒学教官被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当地方官率领新生来到明伦堂后,先要与教官分庭抗礼,“学官在东,县官在西,行四拜礼。毕,复让县官在东,学官在西,还四拜礼”,体现出教官具有与地方官对等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入学新生是由本地父母官亲自送入学校、引见并拜谒教官的。当新生参加完至圣先师的释菜仪式,来到明伦堂一起向教官行四拜礼时,教官会是何等的欣慰!而在当代学校里,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中小学校,师生礼仪显然不再那么受重视,青年学子的礼仪养成缺乏应有的制度安排。如果能够参照清代送学礼,在学校入学典礼过程中安排师生行礼的环节,则庶几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再次,近代以来的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凌迫下逐步走向衰亡。然而,在帝国落日的余晖中,清代地方社会公益人群的身影却令人动容。为了教官的师道尊严和新生的青云梦想,地方乡绅慷慨解囊,筹设公益基金,议定垂久章程,试图尽其所能,维护世道人心;其结果虽然并非时人所能逆料,其初衷却应该得到后世的尊重与褒扬。当代教育也还存在各种不如意处,急需改进改革之弊窦甚多,但这却不应该成为公益力量退缩不前、弃之不顾的理由。传统社会的公益精神与公益传统,理应在当代社会得到发扬光大。以宾兴为代表的中国公益文化的民族传统,理应成为当代中国公益文化自信的固有基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