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一位为唐诗而生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英文名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1946年生于美国南方小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1959年移居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宇文所安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从此对中国诗歌尤其是唐诗产生了终生兴趣。1968年获耶鲁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孟郊和韩愈的诗》。1972-1982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82-1984年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1984年至今担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编著有关于中国文学尤其是唐诗的论著十多部。其代表性的论著有:《初唐诗》(1977年由耶鲁大学出版,1986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贾晋华译本,2004年三联书店版),《盛唐诗》(1980年由耶鲁大学出版,1992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贾晋华译本,2004年三联书店版),《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1995年由耶鲁大学出版,2005年三联书店出版陈引驰、陈磊译,田晓菲校本)《晚唐诗》、《传统中国诗与诗学》等;主编有《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抒情诗的生命力》(与林顺夫合编);翻译有《文心雕龙》、《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等。写有关于美国学者《元明清诗选》、《待麟集(清代诗词选)的书评等数十篇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论文。另著有《追忆》,是一本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糅合起来的散文集。鉴于宇文所安在唐诗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1991年他人选“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AmerieanAeademyofArtsandseienees)院士,1994至1995年人选“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CLS),并获得“梅隆杰出成就奖”(Mellon Distinguished Aehievement Awa记,2005),成为美国唐诗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对宇文所安赞赏有加,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美国汉学家是:“斯蒂芬?欧文排第一,他是惟一可以和欧洲人一样思考的美国汉学家,惟一一个,连他的英文也不是一个美国人的英文。他的新思想特别多,他会开拓一个新的方向。不管哪个国家,包括德国、美国在内的汉学家,我们只能够数一数一只苍蝇有多少脚。他是真正的汉学家,他在天上,我在地上。”(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见2007-04-04《南方人物周刊》电子版)
    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情有独钟,他的唐诗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初唐诗》、《盛唐诗》、《晚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剑桥中国文学史》这几本关于唐诗的专著作之中(其中最后一种也兼论唐传奇)。在唐诗研究中,他从一个纯粹西方人的视角,审视和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得出不少全新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初唐诗》、《盛唐诗》、《晚唐诗》从体例上看是遵照诗歌史的模式进行写作的,与中国学者自著的文学史、诗歌史相比,宇文对作家、作品的选择并无太多出入,诗人是大家都熟悉的诗人,诗也大多是为大家所熟知的诗,但与国内学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观察现象、运用资料、提出问题的角度。作为一个外在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背景、出发点是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因此,他在研究中必然地带入了许多西方文化的因素,在研究方法上与当代西方文论思潮息息相关。正如他在三联版《初唐诗》之“致中国读者”中所说:“我们惟一能够奉献给中国同事的是:我们处于学术传统之外的位置,以及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的能力。”
    《初唐诗》作者自称此书“中国文学史试探”,“特殊的美”。这本研究初唐诗的著作,他的研究方法与我们所习惯的历史考证法、历史源流法,社会分析法都不同,我们甚至难以给他独特研究方法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既结合了东方人的感悟特质,又采纳了西方人的严密推理,还加入了一点想象力。《初唐诗》的最大特色,就是选取了一个非常独特但又十分重要的视角--宫廷诗。作者通过宫廷诗这一线索,对初唐时期近百年的诗歌发展作出了详尽的论述。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宫廷诗概说,宫廷诗的特点,宫廷诗的历史作用面。作者认为:宫廷诗不仅为后来的诗歌发展提供了形式、主题及诗体惯例,而且“宫廷诗还提供了同等价值的、宫廷诗时代之前大部分诗歌所缺乏的某种东西;它给了诗人控制力,这种与艺术保持距离的感觉使他得以将它看成艺术。只有保持这种距离,诗人才能避免简单地陈述诗意,学会将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蕴含在诗篇中。”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宫廷诗本身所具有的严格的法则、典范的惯例以及与生俱来的保守性,成为了那些不肯轻易摒弃个性的诗人们所要努力超越的对象。从“四杰”到陈子昂,再到沈宋,无不以自己的努力与之抗争,使之改变。按照作者的看法,宫廷诗的贡献甚至可以说影响了整个唐诗,“李商隐之所以能够感到自己及同时代诗人写得更好,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正写着与初唐相同的诗歌。”这个结论自然可以商榷,但毕竟是一种以别于我们研究传统的“他者的眼光”。
    《盛唐诗》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对中国文学史断代分期的看法和革新。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批评家划分文学史时,往往用年号、朝代或者同一朝代的“初”、“中”、“晚”,如果这样单纯地按编年方式来界定,那么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于是宇文所安把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关于唐代的诗歌分类标准(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重新以“代”的概念来加以厘定。在这里,诗歌的代不只是历史的统一体,而且还是一种联系。他把盛唐诗人分为三代。上编九节讲述了盛唐肇始和第一代诗人,包括王维、孟浩然、李白等人;下编七节,讲述第二、三代诗人,包括岑参、杜甫等人。作者强调:不应以李杜总揽盛唐,而应以盛唐的文学特点去理解众多的天才,他提出“京都诗”一语,并分析其渊源、风格和流变。他认为王维与李白、杜甫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盛唐重要诗人中,只有杜甫在运用文学传统的严肃认真方面超过王维。”“第二代诗人”,比如岑参、杜甫、元结,他们主要沿袭了京城诗的传统。随后,安史之乱导致的文化创伤影响了诗作的数量和质量,再加上八世纪中叶的诗人一个接一个逝世,一种严格守旧的风格统治了京城诗,尽管钱起、戴叔伦、皇甫兄弟努力追随开元天宝的伟大诗人,但盛唐的“第三代”已无法再创辉煌,也无力摆脱陈旧诗风的束缚,逐渐走向衰落或者转向。至此,盛唐的三代诗人把开元的共同风格无变化地带入了九世纪。
    《晚唐诗》以“元和主要诗人的去世,以及对他们的诗歌风格的明显抵制”作为晚唐开端,认为这一“诗歌兴趣的反叛和重新定向的时刻”标志了一个时期的转变,以860年收尾,此后出现的大量诗歌出现只是“继续着我们所研究的诗歌传统”。在具体论述上,他主要择取了三类人物,一是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元和时代遗留下来的老诗人,再是以贾岛为代表的律诗巧匠及其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忠实追随者,最末则是为人熟知的代表晚唐诗歌特点的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在《晚唐诗》中,宇文再一次从手抄本文化的角度强调文学史中的“文本流动性”问题。他举李商隐诗集编撰史为例:李涪在约成于公元十世纪初年的“刊误”中激烈批评李商隐:“商隐辞藻奇丽,为一时之最,所著尺牍篇咏,少年师之如不及,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惟逞章句。”这番激烈詈骂的背后是这样一则事实,李涪可能根本没有看到李商隐的全部诗歌。他看到的很可能只是李商隐小集,而这些诗作恰恰是按照李涪所谴责的特质--“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惟逞章句”--所编选出来的。直到宋代的杨亿耗费心力地搜集李商隐的诗作,我们才得以了解更全面一点的李商隐,虽然杨亿当时的定本也只是现在李集的三分之二。这则故事告诫我们,我们今日对于唐诗的了解其实只是偶然的产物,偶然的编选者出于偶然的口味进行编辑,最终偶然地为我们所见。与其说我们保留了什么,不如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丧失了什么。
    

宇文所安这种中国文学史观念在他承担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扬,并成为同行们的共识。这部完成于2009年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分为两大卷,宇文所安承担上卷,从上古一直写到十四世纪的明初,下卷由耶鲁大学孙康宜负责,从明中叶一直到2005年。其中承担上古部分的作者柯马丁(MartinKern)就一直从春秋、战国的金文写到西汉,他说如果不把西汉包括进去,他宁愿不写。因为他认为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上古”文本都是经过西汉人编辑处理的,而且尽管经过了秦代,西汉的书写系统还是同以前一样,以简帛为主,技术也不是特别发达;我们以前一直在谈社会背景,但其实物质文化也很重要,到东汉开始有了纸,文字的传播途径有了极大的改变,这也是第一章“上古时期”到西汉结束的一个原因。第二章的作者康达维(DavidKnechtges)从东汉开始写到317年西晋灭亡,因为西晋时期的文学仍然处在东汉的世界中,尽管东汉的天下已经分崩离析。而到了东晋,则完全是一个新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用朝代来划分文学史才会有意义。田晓菲教授负责的第三章从东晋到南北朝一直到唐太宗去世(649年)。她将隋代和唐太宗时期看作北朝后期的遗绪,因为它们的文学和文化的确属于北朝的世界。宇文所安从武则天掌权写起,这是一个新时代,一直延续到北宋早期。宇文所安认为:“中国的文学史写作有一种模式,他们一直在试图重复这种模式。断代的模式就是要讲述一种国家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这其中很多事情都有了定论。对我来说,武后是个英雄,可她对很多人来说不是英雄。她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分配,如果不是她的话,天下肯定还是老样子。当唐太宗继承皇位时,他并不知道这个王朝将继续三百年,因为之前的北朝诸政权在几代之后都衰落了,太宗也一定会有这样的担心。的确,唐朝到了第三代皇帝就开始衰落了,他的担心是对的。巧的是,改朝换代的恰好是个女人,而她的孩子仍旧继承了李姓,这才让唐代得以延续下去。如果是某个异姓大臣篡权,唐代那时就结束了。我不想批评中国的文学史,但我更喜欢用这种方式描述太宗。如果用断代的方式,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就看不到那种并存性;如果你把唐和之前的时期放在一起,就会看到北齐、北周到隋、唐,是一个较为一贯的世界。而武后把这一切都打断了,所以说到她的时代有了大转变”(盛韵《宇文所安谈文学史的写法》,见2009·3·8《上海书评》)。所以,他把武则天掌权作为一个文学时代的开始。艾朗诺(Ronald Egan)撰写了北宋剩下的部分;傅君励(Michael A. Fuller)和林顺夫撰写了南宋部分;奚如谷(Stephen West)负责元代和明初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