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陈书》的编纂得失
《梁书》、《陈书》在编纂上有一些显著的优点,体现出优良的史学方法。 较高的史料价值 史料价值如何,是判断史书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姚察、姚思廉父子注重对史料的博采善择,注重史书的史料价值。梁陈二书是关于梁陈两代史的最早的较完备记载。现在考察一下梁陈二书的史料来源。 梁陈二代都修有国史。《梁书》载: 国史诏诰,(周捨)皆兼掌之。① 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引显为佐。② (裴子野)为著作郎,掌国史及起居注。③ (刘杳)寻佐周捨撰国史。④ 《陈书》也载: (顾野王)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⑤ (陆琼)领大著作,撰国史。⑥ (庾持)迁秘书监,知国史事。⑦ 姚察曾为梁陈史官,不仅可以接触到梁陈二代国史,而且也曾亲自参加修撰。国史是梁陈二书重要的史料来源。 《隋书·经籍志》所载关于梁陈史的史籍。未注亡者,当是唐初尚存,应为姚思廉所及见。其中较重要者有: 《梁书》四十九卷,梁中书郎谢吴(或作昊、灵)撰,本一百卷; 《梁史》五十三卷,陈领军、大著作许亨撰(《陈书·许亨传》云五十八卷); 《梁书帝纪》七卷,姚察撰; 《梁典》三十卷,刘璠撰; 《梁典》三十卷,陈始兴王谘议何之元撰; 《梁撮要》三十卷,陈征南谘议阴僧仁撰; 《梁后略》十卷,姚勖撰;⑧ 《梁太清纪》十卷,梁长沙蕃王萧韶撰; 《淮海乱离志》四卷,萧世怡撰,叙梁末侯景之乱。 此外见于《隋志》杂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等类,还有不少有关梁史的著述,可见参考的资料是较丰富的。 相比之下,撰《陈书》可参考的资料要少一些。见于《隋志》的有: 《陈书》四十二卷,迄宣帝,陈吏部尚书陆琼撰; 《陈王业历》一卷,陈中书郎赵齐旦撰。 其余还有一些起居注、⑨职官、仪注类的撰述。刘知几云:"陈史,初有吴郡顾野王、北地傅縡各为撰史学士,其武、文二帝纪即顾、傅所修。太建初,中书郎陆琼续撰诸篇,事伤烦杂。姚察就加删改,粗有条贯。"⑩傅縡《陈书》三卷。当是刘知几所云顾傅所修的武、文二帝纪。《隋志》虽不载。但也为姚察所参考。(11)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和战乱影响,有些资料受到破坏而残缺,《陈书》卷二十八在叙陈代封国时云:"而旧史残缺,不能别知其国户数,故缀其遗事附于此。" 总的说来,姚氏父子对梁陈史事都较熟悉,采集史料和撰写的时间较充裕,充分利用奉诏修史的有利条件,能参阅私人不易接触到的官藏图籍资料。这样,官修史书的长处得到了发扬。而具体的撰述却是父子相继进行,避免了官修史书的短处,即分工不清,意见分歧,众手不一等。姚思廉在定稿时得以较充分施展自己的史学才能,对史料博采善择,最终使梁陈二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幅反映当时社会的广阔的历史画卷。 李延寿与姚思廉在贞观年间同为史官。李延寿之《南史》成书比梁陈二书稍晚,其中有关梁陈的内容基本取材于梁陈二书,这可见梁陈二书史料是较充实的。而且,《南史》虽在梁陈二书的基础上述梁陈事,其史料价值并不能取代梁陈二书。原因之一,《南史》取之于梁陈二书的史料,有些是照录,有些是词句稍变。如果说梁陈二书是用第一二手资料,那么《南史》则采用第二三手资料。原因之二,李延寿为求简洁而删节梁陈二书的一些史料,如诏册、奏表、文章等,也有删节史实及人物事迹处。为避免文字冗长。下面简略叙述梁陈二书对若干种史料的记载及《南史》相应的纪传对这些史料的记载情况,以略窥梁陈二书的史料价值。 思廉注意记载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和措施,如货币的制造、流通。记梁普通四年(523)"始铸铁钱",(12)陈太建十一年(579)"初用大货六铁钱"。(13)这些史料均为《隋书·食货志》所采,《南史》也照录。其他,如陈天嘉二年(561)诏"立煮海盐赋及榷酤之科";(14)梁初南海郡的海外贸易;(15)关于年成丰馑的多次记载;(16)《南史》并照录。 关于社会阶级关系,记载天监十七年(518)"诏以兵驺奴婢,男年登六十,女年登五十,免为平民。"(17)《南史》也载此条史料,但作"男年六十六,女年六十"。天监十三年,郢州"至以妇人供役,其弊如此。"(18)《南史》照录。但梁大同九年(543),"使江州民三十家出奴婢一户"事(19)。《南史》则不载。 梁陈二书较多地保存了农民起义的珍贵史料,以起义发生时间为序,主要有:齐永明(483-493)中,唐寓之起义。(20)齐永元元年(499)新城赵续伯起义,晋原乐宝称、李难当起义。齐永元二年新城帛养起义。巴西雍道晞起义,江阳程延期起义。(21)天监元年(502)益州焦僧护起义。(22)天监二年始兴起义。(23)天监九年宣城郡吴承伯起义。(24)天监十年青州徐道角起义。(25)同年巴西姚景和起义。(26)中大通二年(530)会稽起义。(27)大同元年(535)鄱阳鲜于琛起义。(28)大同七年交州李贲起义。(29)大同八年安成刘敬躬起义。(30)大同十年巴山王勤宗起义。(31)梁侯景之乱时胡通起义。(32)对于这些史料,《南史》多照录,但不载乐宝称、李难当、帛养、雍道晞、程延期、姚景和、王勤宗等起义。 梁陈二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收录诏册、奏表、书札、文赋,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如《梁书·武帝纪》载大同七年(541)十一月、十二月两诏, 透露了梁代社会黑暗、阶级压迫严重的事实。《陈书·章华传》载章华上书,反映陈末严重的社会危机。《南史》不载前二诏,对章华上书也大大删节。清人赵翼曾指出一些《南史》对《梁书》删略不当处,如: 《梁书·王僧辨传》附其弟僧智逃入齐,并附徐嗣徽小传,此皆因僧辨之难,间关被害者,自应附见,而《南史》一概删之,此又不当删而删者也。(33) 《梁书·诸夷传》有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和一些外国历史的珍贵记载。记载程序一般为:其国来历、族类、地理位置、物产、语言、风俗、宗教、政权更迭、与中原或中国交往等。所叙史实时间愈近愈详。由于这些地区多无当时的著述传世。所以《诸夷传》的记载就成了研究这些地区历史及中外关系史的宝贵资料。《诸夷传》所记国家达32个,(34)对某些地区和国家历史的记载比前代正史详细,如中天竺等国。尤为珍贵的是,关于扶桑国的记载,是首次见于正史。《南史·夷貊传》对《诸夷传》基本照录,偶有次序变动,极少删改。思廉记诸国事较详,是有其客观有利条件的。由于梁陈时代佛教兴盛,中外僧人往来增多,加之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使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加深,思廉所能参据的资料也就相应丰富。 梁陈二书史料价值较高,尤其表现在文化方面史料的充实。姚氏父子并有文名,为时人所推重,思廉对文化亦有特殊的兴趣和重视。梁陈二书卷数不多,文化史料却颇多。 姚思廉注重为学者立传。《梁书》的《儒林》、《文学》两传就为42名学者立传。另外,《处士》传中也多记学者。《陈书》的《儒林》、《文学》传,也为31名学者立传,还有一些学者另外立传。梁陈二代一些著名学者,如范缜、钟嵘、刘勰、阮孝绪、裴子野、顾野王、沈约、徐陵等人,都有内容较详的传,他们的事迹因而得以较完整保存。思廉注意介绍学者的学术成就,尽可能详载其著述的名称、卷数、内容以及是否行世等。例如《梁书·阮孝绪传》载其"著《高隐传》上自炎黄,终于天监之末,斟酌分为三品,凡若干卷。""所著《七录》等书二百五十卷,行于世。"《陈书·周弘正传》载:"所著《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两卷,《集》二十卷,行于世。" 思廉还注意选录一些学者的重要作品。如《梁书》的《范缜传》收其《神灭论》,是为阐述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名篇;《钟嵘传》收其《诗评序》,《刘勰传》收其《文心雕龙序》,均为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作;《沈约传》录其《郊居赋》,长达数千言,是赋中上品。 思廉较多地记载了史学史方面的宝贵材料。梁陈二代较知名的史家都有传,并著录其作品,有时略加评论,或注明其作是否行世。如《梁书》的《沈约传》载其著《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裴子野传》载其撰"《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又奉敕"撰《方国使图》,广述怀来之盛,自要服至于海表,凡二十国。……又敕撰《众僧传》二十卷,……并行于世。"此外,萧方等、徐勉、王僧孺、张缅、萧子显、萧子云、王规、周兴嗣、吴均等人的史学成就都有所记载。尤为重要的是,《刘之遴传》记其"聚古器数十百种",并具体记载其中几件的造型、铭文,并述当时所得《汉书》真本的若干特点。(在《萧琛传》,具体记述了《汉书》真本的发现过程。)表现出姚思廉有意保存考古资料的卓越见识。《陈书》的《顾野王传》载其撰《通史要略》、《国史纪传》;《刘师知传》记其奉敕撰永定二年至天嘉元年的《起居注》。此外,江德藻、许亨、何之元等人传中也记载了他们的史学成就。 《梁书》的沈约、任昉、张缅传中,还记载他们各自聚书万卷以上,反映当时图书事业的发展及私人藏书之风的兴盛。王志、萧子云传中记载其长于书法的史事。柳恽在音乐上的贡献也在其传中叙及。 思廉还对某些史实作过考察印证。如《陈书·司马暠传》叙其孝行"新林至今犹传之。"《姚察传》叙察为原乡令时有善政,"民至今称焉。"《江总传》叙其诗作广为流传,"好事者相传讽玩,于今不绝。"《梁书·刘之遴附弟之亨传》叙兄弟二人相继为南郡太守,有善政,"荆土至今怀之,不忍斥其名,号为'大南郡'、'小南郡'云。"显然思廉是做过实际调查工作的。 朴实的优良文风 梁陈二书全用散文写成,其语言通晓简炼,在唐初八史中首屈一指。魏晋南北朝盛行骈文,唐初行文仍多用骈文。但这时的骈文已失去了它在勃兴时对文化产生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专意注重辞藻用典,过分强调音韵整齐。形式主义的文风往往影响思想内容的表达,颠倒了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主从关系。就史书而言,唐以前的《宋书》、《南齐书》,叙事及论赞时用骈文。和梁陈二书同时修于贞观年间的《晋书》,其论赞仍喜用骈文。唐太宗亲撰的四篇史论即用骈文写成。可见唐初仍有崇尚骈文的风气。但姚思廉坚决抛弃以骈文写史的作法,代之以朴实、准确的散文。赵翼对《梁书》的散文大加称赞: 行文则自出炉锤,直欲远追班马。盖六朝争尚骈俪,即序事之文,亦多四字为句。罕有用散文单行者。《梁书》则多以古文行之。如《韦叡传》叙合肥等处之功,《昌义之传》叙锺离之战,《康绚传》叙淮堰之作,皆劲气锐笔,曲折明畅。一洗六朝芜冗之习。《南史》虽称简净,然不能增损一字也。至诸传论,亦皆以散文行之,……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哉。(35) 这一见解是非常正确的。一般学者都认为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发起者,但韩愈为中唐人,而姚氏父子在梁至初唐之际,就以实际行动开拓古文运动的道路。 梁陈二书语言之生动准确,除赵翼所举几例外,《陈书》也不乏精彩的篇章。正史中的本纪,往往流水帐似的按时间排比各类史事,比较单调乏味。而《陈书》本纪往往形象具体地描写一些较大事件。如《高祖纪》记载绍泰二年(556)五、 六月间,梁与北齐在秣陵、瓜步一带大战,很见文字功力。该文先写战前双方的调兵遣将,接写陈霸先誓师,"刑牲告天,以齐人背约,发言慷慨,涕泗交流,同盟皆莫能仰视,士卒观者益奋。"然后写双方的应战措施和小规模的接触试探,陈军截齐军粮道,分兵抄齐军后路,又写天气对战斗的影响,"其夜大雨震电,暴风拔木,平地水丈余,齐军昼夜坐立泥中,悬鬲以爨。而台中及潮沟北水退路燥,官军每得番易。"最后写决战,"甲寅,少霁,高祖命众军秣马蓐食,迟明攻之。乙卯旦,自率帐内麾下出莫府山南,吴明彻,沈泰等众军首尾齐举,纵兵大战。侯安都自白下引兵横出其后,齐师大溃,斩获数千人,相蹂藉而死者不可胜计……"虽然思廉是站在陈的一边来叙述战争,不免有些偏袒一方,但从行文上却显示出他有驾驭较大场面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