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评论 从2012年年末开始,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持续大热,这本十九世纪中期出版的老书在市面上几次脱销。2012年11月30日中纪委召开专家座谈会,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向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推荐:“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为一本探究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源及特点的著作,能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除了高层领导人的推荐外,2013年1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评论道,更大的原因是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对于自由民主的追求,不能一蹴而就,政治改革需要大胆而审慎。可以说,经由改革达成代价最小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改革怎样推进、制度怎样变革,《旧制度与大改革》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成就与影响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856年出版时,托克维尔对此书的命运忧心忡忡,他写信给他的英国妻子说:“我这本书的思想不会讨好任何人:正统保皇派会在这里看到一幅旧制度和王室的糟糕画像,虔诚的教徒……会看到一幅不利于教会的画像,革命家会看到一幅对革命的华丽外衣不感兴趣的画像;只有自由的朋友们爱读这本书,但其人数屈指可数。” 出乎作者的意料,到托克维尔逝世那一年(1859),此书在法国已印行了4版共9000册,到1934年已印16版,共计25000册,在英国、美国、德国都极畅销。 托克维尔的著作1870年后被冷落了七八十年后,近几十年来在西方突然走运,随着保守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抬头,托克维尔的政治观点重新受到了重视。《托克维尔全集》在1952年出版第一版后,至今已印行第三版。1979年在美国成立了托克维尔学会,出版《托克维尔评论》。 误读与滥读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把托克维尔视为一个政治思想家或政治哲学家,而非一个纯粹的历史学家。他对历史的研究,并不意在穷尽其过程与细节,而在探究其内在的理路与因由,并且始终贯穿着政治哲学意识。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他虽然也从事过政治,但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的言辞远胜行动,他的政治思想与智慧主要体现在写作与演说中,他能留名青史,也是因为他是一个出色的作家和思想家。如果忽视或无视这一点,势必不能准确把握他的意图,当然也不能真正读懂他的书。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对于《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解读,往往是把当下中国的制度视为当年法国的旧制度,以当下中国的改革比附当年法国的大革命,令人顿生荒谬之感。只要稍微思考就能明白,这样的解读并非意在历史研究,更非意在思想研究,而是为了影射现实,指导改革。解读者试图把自己放在政治家的位置上,真正要解读的是中国当下的改革事业,并且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懂得怎样进行更好的改革。 托克维尔固然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改革的后果是引起人们要求进一步改革,但改革却又无法满足无限度的改革要求,因而造成民众不满情绪加剧,最终可能酿成革命。但这同时也是在说,改革只能进行稳健的渐进式改革,而非毕其功于一役的“休克疗法”。 那种以《旧制度与大革命》影射当下中国的人,想当然地把当下中国比附为君主专制下的法国,更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出路必然就是美国式的选举民主。这样的比附,不仅否定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其实也否定了托克维尔赋予法国大革命的伟大意义。 在托克维尔看来,大革命的发生并没有给法国带来彻底的改变,旧制度的很多东西仍深深影响着革命之后的生活,但并不能因此否定革命的意义。事实上,革命已经发生了,新的时间已经开始了,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只不过仍可能为旧的东西所纠缠。我们应该把历史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不断发生的彻底断裂。应该看到旧的传统总是遗存于新的现实,而新的现实又总在生成新的传统,这是一个不断累积叠加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革命者与改革者的事业才显得那么艰难,仿佛永远免除不了那些旧东西幽灵般的纠缠,不断地出现反复与倒退。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一个政治家怀有多么崇高远大的政治愿景,他也不能仅凭借理想与信念行事,而必须从实际出发。任何试图改造现实的政治实践,唯有首先扎根于现实,才有成功的可能。 内容推荐 改革与革命的赛跑 托克维尔所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述。这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部研究大革命背后政治制度变化与影响的著作。 通过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相关的文献、档案和事件,托克维尔开创性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旧制度最繁荣、最开明的时期,革命却加速发生;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为什么革命者要愤怒地摧毁一切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言论自由,是否导致人民对政府百般苛求;为了实现酷爱的平等,人们为何宁愿不要自由,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托克维尔在普遍意义上,厘清了民主、专制、自由、平等这四个重要政治概念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