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计六奇与《明季南、北略》(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魏得良 参加讨论

至于刊刻本,据我们所知,直到道光年间,始有北京琉璃厂半松居士木活字本问世,其次便是光绪十三年九月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石印巾箱本,而流通最广的则为商务印书馆铅印国学基本丛书本。三本分卷相同,《北略》24卷,《南略》18卷,不过字句与篇目也小有岐异,可能集成局本与商务本在排印时,已经根据别的本子作过校订。解放后,商务印书馆于1958年曾又一次出版过本书,但仍是用国学基本丛书本的纸型重印。所有这些刊本,都已不是原作的旧貌。
    值得庆幸的是,据笔者亲眼所见,目前至少还有两部录自原稿的旧抄足本存世,使我们得以补充订正通行刊本的缺漏,恢复计氏原稿的旧貌。一部藏杭州大学图书馆,系1956年从上海来熏阁古旧书店购得,原藏者为吴县潘介祉;一部在江苏常熟市曹大铁私人手中,乃其先师陶翥云所赠。这两部书的卷数篇目全同。《北略》24卷,《南略》16卷,文字内容也完全一致,显然录自同一底本。但因抄手不一,杭大藏本字迹工整,而曹氏所存字迹杂劣,错漏字亦较多,可是因避清讳而空缺的字反而比杭大本要少一些。经与通行刊本对校,不仅内容差异很大,篇目与编次也颇不一致,其中尤以《南略》最为突出。经统计,《北略》抄本卷数虽与通行刊本相同,而篇目多出23篇,计一万五六千字,再加上通行刊本有目无文而可以从抄本得到弥补的25篇,约一万四五千字,合计共48篇,三万多字。此外,通行刊本还有因避清讳而删削的二万多字,总计不下五万多字。《南略》抄本卷数比通行刊本少两卷,而篇目则多出42篇,约二万字,外加避讳删削的一万六千多字,共达三万五六千字之多。"两略"合计,抄本一共多出90篇,八万余字。特别是《北略》卷1首篇《建州之始》在通行刊本中的被删去,使全书托始的时间,也不得不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被推迟到"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并使作者自己所说的话:"《北略》,纪乱之书也。然神宗践祚以来……乱不一矣,俱不之载者何?以无关于天下之大也。而独始于二十三年者,见皇清封建之始,继明之天下已有其人矣"完全落了空。(15)又如《北略总说》和《南略》卷尾的《跋》、《纪事》、《志感》、《读书者》五篇,是有关本书编撰经过及义例的重要文字,均不见于通行刊本。此外,作者还往往于某些篇目的后面,注上撰写的时间和地点,经统计,《北略》有113条,《南略》有88条,是反映作者编写本书经过与资料来源的重要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行事,在通行刊本中,除《北略》保存19条外,也被一概删去。至于因随意乱删乱改而不成文辞,难以卒读的,在通行刊本中更是随处可见。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新的《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的点校本,就是以杭州大学图书馆所藏旧抄足本为底本,并参考了曹大铁所藏抄本、诸通行刊本《南、北略》,以及《明史》等,改正了原抄本中的一些错误。抄本中原有无名字的眉注50余条(其中《北略》28条,《南略》24条),每条字数,少则四五字,多的在一百字以上,内容有补充史实的,有补注人名、地名的,也有考异和加注难字读音的,虽非计氏原作,但对阅读本书有一定帮益,在新点校本中,以"批云"的形式,用单行小字插入相应的文句中。这样一部与原作面貌基本一致的旧抄足本的点校出版,对于研究明清史,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史来说,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四)《南、北略》是具有永久价值的史学著作
    与"世之载笔者每详于言治,而略于言乱,喜乎言兴,而讳乎言亡"的作法相反,计六奇撰写《南、北略》,在于搜集记录"胜朝轶事,亡国遗闻",(16)从中总结明朝覆亡的经验教训,因此在"两略"中保存了明清之交这一社会大变动时期的丰富史料,特别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史料,从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基本上按日记载,远较他书为详,并可补《明史》之不足。经初步分类统计,在《北略》24卷674 篇(篇数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全文或主要记载农民军事迹的竟有441篇之多, 占总篇数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南略》虽然是记述南明史事,但在16卷446篇中, 记载农民军事迹的也有33篇之多,占总篇数的百分之七强。因此,我们把《明季南、北略》,特别是《北略》,看成为一部以记录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明末农民战争史,是毫不过分的,如在《北略》的许多篇目中反映了起义军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情况:"自成驰檄黄州,指斥乘舆,伪托仁义,以诱远近,伪示有'三年免征,一民不杀'之语,愚民皆惑之。李岩复私作民谣,令党诵之,云:'穿他娘,吃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以故所至风糜。"(17)反映农民军机智勇敢、行军神速、出奇制胜的,如记张献忠之行兵:"其来也如风雨之骤至,其去也若鬼蜮之难知,故数月间,或驰江北,或趋楚豫,蹂躏三省,令官兵奔救不暇,即《孙子》所云'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避实击虚之法,将帅堕其术中而不觉耳。徐以显尝教献忠孙、吴兵法,自是进不可御,退不可追,事事与《虚实》一篇相应,真猾贼之难制者。"(18)另外,在《北略》里还多处提到李自成起义队伍中一支特殊的部队,即"孩儿军",他们勇敢机灵,屡立战功。计六奇曾感憾力十地说:"夫贼能用童子为军,而国家养军数十万,不获一童子之用,何哉?"(19)所有这些,都比较真实地透露出当时起义军的历史真相,为今天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与此相反,当时明朝的所谓"官军",却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马世奇的一番对话,就是最好的说明。1643年冬,李自成起义军进入秦、晋,张献忠起义军攻破楚、蜀,明政权岌岌可危,崇祯帝不时召对群臣,商量计策。马世奇对曰:"今闯、献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非附闯也,苦兵也,一苦于杨嗣昌之兵,而人不得守其城垒;再苦于宋一鹤之兵,而人不得有其室家;三苦于左良玉之兵,而人之居者、行者俱不得安保其身命矣。贼知人心之所苦,特借剿兵安民为辞,一时愚民被惑,望风投降。而贼又为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人心,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其实贼何能破各州县,各州县自甘心从贼耳。"(20)"视贼如归"正是当时人心的真实写照。又如明副总兵赵大胤在韩城,"去贼营二十里,不敢出战,土人强之出报斩五千级,验之,则率妇人首也。"(21)因此,当李自成农民军到达宣府城下时,守将朱之冯登城捍御,"见左右皆星散,禁之不止,惟存七八人环守公侧,意叵测。俄报贼已从南门入,满城结綵,或帛或布,无者继以纸。百姓胸前皆粘'顺民'二字,焚香跪接。贼骑已充斥街衢,公愤甚,令将大炮舁转,欲向城中击之,慢不应。公不得已,自起拽炮,见药线孔牢下铁钉,知事已不可为,即索佩刀自尽,亦为左右所匿,意在擒公献贼,居为首功也。"(22)当时的民心、军心,在这里已表述得清清楚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