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二)(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未知 左双文 王杰 参加讨论

    (19)齐春风:《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再探讨--国民党中央与济案后反日运动关系辨》,《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20)杨奎松:《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1)陈红民:《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关于对日绝交的讨论》,《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2)刘贵福:《九一八事变后特种外交委员会的对日外交谋划》,《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
    (23)彭敦文:《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及其变化: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4)臧运祜:《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2期。
    (25)荣维木:《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政局》,《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26)杨天石:《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谋略--以蒋氏日记为中心所做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7)鹿锡俊:《1932年中国对苏复交的决策过程》,《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金光耀:《1932年中苏复交谈判中的何士渠道》,《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8)任东来:《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9)王建朗:《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的战和抉择》,《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30)王建朗:《欧洲变局与国民政府的因应--试析二战爆发前后的中国外交》,《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历史研究》2008年第5期。
    (31)王建朗:《陶德曼调停中一些问题的再探讨》,《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易豪精:《从“蜜月”到断交--抗战爆发前后中德外交关系的演变》,《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5期;陈仁霞:《德国召回在华军事顾问始末--中德日三角关系背景下的历史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左双文:《德国承认伪满问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史学月刊》2008年第11期。
    (32)左双文:《转向联德,还是继续亲英美?--滇缅路事件后国民党内曾谋划调整外交路线》,《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3)李嘉谷:《〈苏日中日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论〈苏日中日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实际影响》,《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1期。
    (34)陶文钊:《战时中美关系的若干问题》,《美国研究》1995年第3期。
    (35)马振犊、邱锦:《抗战时期国民党中统特工的对英合作》,《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
    (36)饶戈平:《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对美政策》,《民国档案》1988年第2期。
    (37)左双文:《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38)汪朝光:《关于战后对苏外交及东北问题的激烈争执--中国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再研究之二》,《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
    (39)沈志华:《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0)金光耀:《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1)于化民:《短暂的合作:抗战后期中共与美国关系解析》,《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3期。
    (42)刘中刚、孟俭红:《抗战后期中共对美援的争取》,《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43)王晓岚、戴建兵:《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对外宣传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
    (44)王桧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1期。
    (45)王建朗:《衰落期的炮舰与外交--“紫石英”号事件中一些问题的再探讨》,《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46)谢晓鹏:《北洋政府废约外交述论》,《民国档案》2000年第2期。
    (47)王建朗:《日本与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对关税自主交涉的考察》,《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48)罗志田:《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49)李育民:《中国共产党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5期。
    (50)郭剑林、王继庆:《北洋政府外交近代化略论》,《学术研究》1994年第3期。
    (51)郭剑林:《北洋政府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2)申晓云:《南京国民政府“撤废不平等条约”交涉述评--兼评王正廷“革命外交”》,《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改订新约运动”之我见--再评王正廷“革命外交”》,《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53)杨静:《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历史教学》1995年第12期。
    (54)琚怡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对外政策评析》,《民国档案》1997年第1期。
    (55)王淇:《1943年“中美平等新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评析》,《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
    (56)项锷:《有关二战中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的再评价--兼论国民政府在废约问题上的作用》,《史学集刊》2001年第1期。
    (57)杨天石:《“桐”工作辨析》,《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阻遏--抗战时期中日关系再研究之二》,《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蒋介石亲自掌控对日秘密谈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8)杨奎松:《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以抗战前期中日秘密交涉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4期。
    (59)沈予:《抗日战争前期蒋介石对日议和问题再探讨》,《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3期。
    (60)陈先初:《从安内攘外到联共抗日--局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外政策述评》,《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
    (61)黄道炫:《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62)杨奎松:《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63)左双文:《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发动》、《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收场》,《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2005年第4期。
    (64)颜圣举:《试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及其影响》,《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第2期。
    (65)刘喜发:《〈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评析》,《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66)江沛:《苏联出兵东北是抗日还是“投机”》,《出版参考》2003年第17期;周重礼:《苏联出兵东北前后》,《党史纵览》2005年第1期。
    (67)江沛:《1946年春反苏运动述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8)周天度:《蒋介石日记揭秘“九一八”事变》,《共产党员》2007年第22期;曾景忠:《张学良自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炎黄春秋》2004年第1期;管宁、张友坤译注:《缄默50余年张学良开口说话--日本NHK记者专访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7~79页;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439页。
    (69)刘信君:《马歇尔调停与东北战局》,《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70)陈晖:《马歇尔使华与苏联对华政策》,《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71)张振鹍研究员在《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河北学刊》2000年第6期)一文中曾提出应加强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外经济关系史和文化关系史,大量的双边关系史(除六大强国之外近代中国还与其他几十个国家有双边关系),中国参与的国际活动。张先生还提到应掌握好外语广泛收集各国、各种文字的史料。张先生的倡导是很有见解的,我注意到近些年至少关于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研究就取得了一批有分量的新成果。
    (72)例如邓野《日苏关系与国共的战略利益--1943年蒋介石制裁中共的策划与取消》(《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一文;杨奎松还作了方法上的正面提倡:《利用国民党史料来研究国共关系史》,《北京日报》2008年11月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