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历史教学
早在远古时代法国土地上就有人居住,他们在大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进入铁器时代,铁器时代后期克尔特人侵入高卢(法国前身),公元前1世纪时高卢建立了许多城邦,后被罗马征服,受奴隶制统治达500多年。4世纪后期高卢北部被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征服并于481年建立法兰克王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其后的各个王朝不断扩张。2 世纪时传入法国的基督教在4、5世纪时占据统治地位,对法国影响至深。 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儿子三分帝国,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在987 年改名为法兰西王国,成为法国的雏形。15世纪末、16世纪初,法国各民族融合成为统一的法兰西民族。18世纪末,波旁王朝统治者路易十六当政时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引发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此后,法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上曲曲折折,主要经历如下几个历史时期: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至1794年7月)、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至1814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至1930年)、七月王朝(1830年至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948年至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至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1年至1940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4年至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至今)。法国的教育也是与其历史发展相联系的,其历史教育也不例外,在其发展中充满种种斗争和变革。 一、法国历史课程的设置及其沿革(古代、近代部分) 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七艺”(指七门课程即:文法、修辞、哲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仅仅作为神学的奴仆存在。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经许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的艰苦努力才促使“七艺”转为人文学科,并新增了历史和道德哲学课,“七艺”中的文法科分化为文法、文学和历史。从此历史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学科出现,成为人文思想的一面旗帜,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各种派别的斗争,其内容和形式也随时代发展不断变革。 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以布德(Guillqume Budé,1468-1540)为代表,他推崇人文科学,要求人人阅读古代著作(包括历史著作)。而16世纪闪耀在法国的两位现实主义教育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一位是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1494-1553), 他在其长篇教育名著《巨人传》中为主人公开设了历史课,用主人公的转变论证了历史对教育资产阶级新人的重要意义;另一位是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atigue,1533-1592),他认为历史可作为主要的阅读材料,学生须学习历史,以“熟悉历史许多全盛时代的最可尊敬的人。” 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将知识分为历史、诗歌、 哲学三大类,其中历史包括自然史、政治史、教会史和学术史,这种分类对整个欧洲历史学科地位的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学科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人文主义教育家脱离了广大群众,其教育思想仅停留在酝酿阶段,教育实践也处于实验摸索状态,使得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教育状态并没有因之发生根本性转变。 正当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阶段,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为争夺教民,天主教、新教都空前重视教育,在争夺教育权的过程中围绕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展开激烈斗争。 新教各派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人文主义教育重视人文学科的思想。宗教改革运动的最早发起人德国马丁·路德神学教授(MartinLuther,1483-1546)就提倡史地的学习,路德派的小学除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外还兼重史地,并在一些中学开设了历史。这种思想影响到其他新教派别。而在当时的法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天主教,90%的居民忠于天主教会,新教徒只占10%,不断受到天主教会迫害。新旧两派不断争斗,爆发了宗教战争即胡格诺战争(1562-1594),战争结束后新教取得了一些地位。这种争斗也体现在教育上。新教在教育上取法英、德等国新教经验,开设一些人文课程吸引学生。17世纪,詹森派在法国的信徒开办的学校就重视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学,但该类学校在天主教会的残酷迫害下只开办20余年便被封闭;另一新教团体“耶稣基督圣乐会(orate-rio)”于1611年成立,它开办的学校引进不少近代学科, 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其中历史课尤其注重法国史的学习。这个团体一直活动到大革命时期。18世纪以前,法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传授拉丁语和“七艺”)和高等教育由天主教会控制,坚持神学至上立场,经院气氛十分浓厚,引起新教和世俗力量的反击。在贝鲁赫(Cardimal de Berulle)的倡导下, 法国全国建立许多大学、高级中学,强调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学。18世纪,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拉夏洛泰(La.chalotais,1701-1785)在其《国家教育论》(1763年)中要求加强本国语和本国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科学知识的学习。这促成了教育实际化倾向的形成,反映了17世纪以来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对实际知识需求的增长。在新教派别不断斗争的压力和后来大革命的影响下,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的促使下,耶稣会学院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为了吸引青年,争取教民,于1832年也开设了历史等人文学科和一些自然学科。在教学法中特别注重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民俗风情以促进学生理解。 17、18世纪,欧洲社会风起云涌、变革不断、自然科学迅速兴起,各种新的社会文化涌现,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欧洲世俗教育风行宫廷教育方式来培养资产阶级所需新人。而法国宫廷教育堪称其典型。这种宫廷教育重视史地、法律、政治及一些自然学科。法国著名教育家弗·乃隆(Fénlon,1651-1715 )在担任布尔戈蒂公爵(路易十四的孙子,王位继承人)的教师时,充分利用近代学科来改造学生,(他写了《死者对话录》论述历史的片断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兴趣)结果他将布尔蒂公爵由一个自私暴躁的人改造为一个正直而聪明的人。但是这种宫廷教育只是上层贵族的教育,对当时一般的下层百姓影响甚微,不及教会教育那么普及。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政府取缔了所有社会团体(包括教会团体),否认所有社会团体所办学校的合法性,改由政府重新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创办新学校。大革命前期(前10年)的历届政府都对教育充满热情,曾提出过不少于25个教育法案和教育计划,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全贯彻执行,却为法国由封建教育制度向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变铺平了道路。应当注意到历史等人文学科受到重视是符合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的目标的。如1792年孔多塞法案(Condorcet Law )将本国历史置于突出地位。革命政府还根据1795年10月通过的多诺法(Daunou Law)创立了中心学校,分为三级,其中第一级(12-14岁)开设了自然历史课,但由于这种学校的课程深度更偏向高等学校课程,不适合12岁小学刚毕业的学生水平。这引发了1806年拿破仑改革教育,设立帝国大学(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下辖各级学校。1808年帝国大学又重新安排课程,在国立中学、市立中学开设历史,一些私立学校也开设此课。从此历史课程在法国全境以法定形式正式设立,延续至今。在其以后的发展中还经历了多次变革。由于1802年拿破仑将天主教改造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教会重新参与教育,继续着争夺教育权的斗争。 1833年基佐教育法(Guizot Law of Education )规定在高等小学开设历史。1881、1882年费里(J.Ferry,1832-1893 )主持制定教育法规定在初等小学开设史地课。从此法国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历史课。 19世纪末,法国教育逐渐实现世俗化,并向普及化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