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日知录》纂修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社会科学》 曹江红 参加讨论

二、《日知录》的撰述动机
    顾炎武为什么要著《日知录》?在他逝世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该书在福建建阳付梓,潘耒曾就此写下一段话:“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也。魏司马朗复井田之议,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东水利之策,至异世而见用。立言不为一时,录中固已方之矣。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注: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六,《日知录序》。)这就是说,《日知录》是一部经世致用的书,顾炎武的理想虽然生前没有实现,但日后采用其说对世道人心一定大有裨益。假如仅仅以考据精详、文辞博辨来评价这部书,则有违顾炎武的本意。
    潘耒的这一担心,不幸被言中了。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一时儒臣为《日知录》撰写提要,就提出了同潘耒完全不同的评价。据他们称:“炎武生于明末,喜谈经世之务,激于时事,慨然以复古为志。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观所作《音学五书后序》,至谓圣人复起,必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是岂可行之事乎?潘耒作是书序,乃称其经济,而以考据精详为末务,殆非笃论矣。”(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九,《日知录》。)
    同样一部书,两种评价竟然如此不同。究竟谁是谁非?笔者以为,还是以顾炎武本人的论述为据,才能令人信服。
    关于《日知录》的撰述动机,顾炎武生前曾多次谈及。譬如他为《日知录》初刻本撰序,就很清楚地指出,该书的结撰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二,《初刻日知录自序》。)在给友人杨瑀的信中,说得就更为明白:“向者《日知录》之刻,谬承许可,比来学业稍进,亦多刊改。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与杨雪臣》。)至于前引顾氏逝世前夕给江南友人的信中所述:“《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无疑更可以视为撰述动机的“晚年定论”了。
    正因为如此,顾炎武把著《思辨录》的陆世仪和著《明夷待访录》的黄宗羲引为同志。他在给陆世仪的信中说:“廿年以来,东西南北,率彼旷野,未获一觐清光。而昨岁于蓟门得读《思辨录》,乃知当吾世而有真儒如先生者,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具内圣外王之事者也。弟少年时,不过从诸文士之后,为雕虫篆刻之技。及乎年齿渐大,闻见益增,始知后海先河,为山覆篑,而炳烛之光,桑榆之效,亦已晚矣。近刻《日知录》八卷,特付东堂邮呈,专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为之批驳,寄至都门以便改正。《思辨录》刻全,仍乞见惠一部。”(注:顾炎武:《亭林余集》,《与陆桴亭札》。)在给黄宗羲的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顷过蓟门,见贵门人陈、万两君,具念起居无恙。因出大著《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然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可预信于今日也。炎武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注:顾炎武:《亭林佚文辑补》,《与黄太冲书》。)
    根据以上材料,足以说明《日知录》确如潘耒所见,是一部讲求经世致用学问的书。顾炎武是要以之“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按理这些材料四库馆臣都能看到,他们又都是全国的一流学者,据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当无问题。然而他们却否定了顾炎武的经世主张,讥之为“迂而难行”、“愎而过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大概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去考察:第一,顾炎武明确主张“法古用夏”,“待一治于后王”,“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这不仅反映了他对清王朝的不合作态度,而且简直是近乎否定现政权的合理性。这样一种经世学说,在文化专制十分严酷的乾隆时代,当然是没有人敢于去正视和肯定它的。第二,《日知录》的结撰和刊行,是康熙中叶以前的事情,到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间已经相去七八十年。时代变了,学风也变了,经世致用思潮已经成为过去,代之而起的则是风靡朝野的考据学。在这样的政治和学术环境下,四库馆臣曲解《日知录》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历史的本来面目终究是掩盖不住的。嘉庆、道光间,清王朝盛极而衰,内忧外患交织,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兴起。道光初,嘉定青年学者黄汝成辑《日知录集释》,将先前众多学者关于《日知录》的研究成果汇聚一编。他虽然没有对四库馆臣的提要进行批评,但是却十分明确地表彰了顾炎武及其《日知录》的经世学说。黄汝成认为,《日知录》“于经术文史,渊微治忽,以及兵刑、赋税、田亩、职官、选举、钱币、盐铁、权量、河渠、漕运,与他事物繁赜者,皆具体要”(注:黄汝成:《袖海楼文录》卷三,《答李先生申耆书》。),是一部讲求经世之学的“资治之书”(注:黄汝成:《袖海楼文录》卷二,《日知录集释序》。)。晚清,文网松弛,《四库提要》已成批评的对象。朱一新著《无邪堂答问》,对四库馆臣的曲解《日知录》进行尖锐批评,讥之为“叶公之好龙”、“郑人之买椟”(注: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五。),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