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日知录》纂修考(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社会科学》 曹江红 参加讨论

三、从初刻八卷到临终绝笔
    在《日知录》的结撰过程中,初刻八卷本的问世是一个重要环节。以往由于这个本子流传未广,不易得读,所以有的研究者遂误认为已经亡佚。八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这个本子影印,附录于《日知录集释》出版,这样不仅澄清了误会,而且大大方便了研究者。
    《日知录》的初刻时间,可以大致确定为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八月。根据主要是两条:第一条为顾炎武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所撰《初刻日知录自序》。序中说:“炎武所著《日知录》,因友人多欲抄写,患不能给,遂于上章阉茂之岁刻此八卷。”(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二,《初刻日知录自序》。)上章阉茂为干支纪年庚戌的别称,庚戌即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第二条即前引程先贞撰《赠顾征君亭林序》。这篇序说:“亭林先生……今年结夏于此,与二三同人讲《易》。复得发其《日知录》一书观之,多考古论世之学,而其大指在明经术、扶王道,为之三叹服膺,劝其出以惠学者。”(注:程先贞:《赠顾征君亭林序》,见沈岱瞻《同志赠言》,载《亭林先生遗书汇辑》附录。)程序题下所署年月即为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八月。
    有关《日知录》初刻时间的资料,还见于《蒋山擁残稿》。其中,顾炎武的《与友人书》说:“《日知录》初刻本乃辛亥年刻”(注:顾炎武:《蒋山擁残稿》卷一,《与友人书》。)。辛亥年即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
    顾炎武《日知录》初刻,为什么在时间上会出现庚戌、辛亥二说?笔者以为,是否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八卷本《日知录》系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始刻,而到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完成。
    至于初刻地点,据周可贞新著《顾炎武年谱》的考证,当在德州。他说:“《日知录》初本,实乃先生讲《易》时,在程先贞等友人劝说下才决定刊刻的,刻书的地点可能就在德州。”(注:周可贞:《顾炎武年谱》康熙十八年条。)
    将初刻《日知录》的有关故实考出,这无疑是周著新谱的一个贡献。而把初刻地点大致定在山东德州,虽属揣测,尚需进一步寻觅佐证,但就顾炎武在此数年间,频繁往返德州的经历看,又不无道理。只是这样一来,却碰到一个不易得到圆满回答的问题,即现存八卷本《日知录》,刻书者自署“符山堂”,而符山堂为张弨书屋,张氏系江苏淮安人,而非山东德州人。当时,张弨正为顾炎武刻《音学五书》,地点就在淮安。这有顾炎武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撰《音学五书后序》为证。他说:“余纂辑此书三十余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然久客荒壤,于古人书多所未见,日西方莫,遂以付之梓人,故已登版而刊改者犹至数四,又得张君弨为之考《说文》,采《玉篇》,仿《字样》,酌时宜而手书之;二子叶增、叶箕分书小字;鸠工淮上,不远数千里累书往复,必归于是,而其工费则以取诸鬻产之直,而秋毫不借于人,其著书之难而成之之不易如此。”(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二,《音学五书后序》。)因此《日知录》八卷本的初刻,又存在于淮安付梓的可能。事情真相如何,史料无征,只能存疑。
    《日知录》初刻八卷本共收读书札记141条。其中卷一15条, 卷二25条,卷三7条,卷四25条,卷五16条,卷六17条,卷七19条, 卷八17条。从内容上看,卷一的《朱子周易本义》、《巳日》、《鸿渐于陆》、《妣》、《序卦杂卦》、《七八九六》、《卜筮》讲《周易》;《帝王名号》、《武王伐纣》、《丰熙伪尚书》言《尚书》;《诗有入乐不入乐之分》、《孔子删诗》、《国风》、《公姓》、《何彼k1k202.jpg矣》言《诗经》。卷二、三言《春秋》、《礼》、《四书》。卷四、五、六讲治道,卷七、八为杂考证。同后来三十二卷本的《日知录》相比,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的编纂雏型,此时已经大体形成。
    初刻八卷本问世之后,《日知录》的结撰不间寒暑,精益求精,耗尽了顾炎武毕生的心力。对于其间的甘苦,他曾经说:“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十》。)顾炎武将此书的结撰喻为采铜于山,可见其劳作的艰辛和学风的严谨。
    顾炎武严谨笃实,学随日进。在他生命历程的最后数年里,一方面不断地把读书心得充实到《日知录》中去,另一方面则对初刻本精雕细琢,纠正讹误。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顾炎武为初刻本《日知录》补撰自序,就此书反省道:“历今六七年,老而益进,始悔向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其中疏漏往往而有,其书已行于世,不可掩。渐次增改,得二十余卷,欲更刻之,而犹未敢自以为定,故先以旧本质之同志。”(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二,《初刻日知录自序》。)同年,他给黄宗羲的信中也说:“炎武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但鄙著恒自改窜,未刻。”(注:顾炎武:《亭林佚文辑补》,《与黄太冲书》。)
    晚年的顾炎武,恪遵“良工不示人以璞”的古训,精心雕琢《日知录》。在致其学生潘耒的信中,他说:“著述之家,最不利乎以未定之书传之于人。昔伊川先生不出《易传》,谓是身后之书。……今世之人,速于成书,躁于求名,斯道也将亡矣。前介眉札来索此(指《音学五书》--引者),原一亦索此书,并欲抄《日知录》,我报以《诗》、《易》二书今夏可印,其全书再待一年,《日知录》再待十年;如不及年,则以临终绝笔为定。”(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潘次耕书》。)
    顾炎武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迄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正月逝世,他始终未曾把已经完成的三十余卷《日知录》再度付刻。直到十三年之后,遗稿由潘耒整理删削,才在福建建阳刻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