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决定”与“选择”的关系表明,主体的选择活动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主体性。人的选择具有必然性是说,选择不可能是纯粹任意的行为。选择的主体性是说,选择打上了选择者自身的印记。 历史选择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来进行的。历史人物的选择同样不是任意的。他们的选择受制于两种必然性。一是外在的必然性即历史规律性,二是内在的必然性即选择者所代表的群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这里的需要特指选择者与环境之间的客观需要状态,而不是主观愿望)。 制约着人类选择的历史规律同样制约着历史人物的选择活动。进步的历史人物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运行机制,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的作用方式和现实条件。虽然,他们不能够超越历史规律决定的可能性范围进行选择活动,但能够在历史规律决定的可能性范围内做出最佳选择,以最佳选择实现历史必然性,“他的活动是这个必然和不自觉的过程的自命自由的表现。”⑦正因为如此,历史人物能够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 历史选择只能发生在历史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样态有选择可能之际,最佳选择也只能是可选择范围内的最佳。历史人物选择的失败从反面证明了历史规律的存在及其决定作用。崇祯皇帝在明朝封建大厦将倾之际,不迩声色,勤于政事,一心想当个中兴英主,试图选择一条振兴大明帝国的道路。然而,由于明末各种矛盾的激化,使崇祯的这一选择失去了客观根基,他选择的是超越可能性范围的不可能性,结果辛辛苦苦地走上了灭亡之路。崇祯到死也没有懂得历史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铁的必然性,以至在煤山自尽时,他还在袍襟上写道“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因此,历史人物的选择,不仅不能摆脱外在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必须把外在的必然性内化于自己的选择活动中,才能优化选择,成就伟人。 历史人物的选择不能摆脱外在必然性,但在同样的外在历史必然性下,不同的历史人物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历史选择呢? 第一,这是历史人物所代表的历史群体的主体性造成的。历史人物的选择不能仅凭个人意志和主观好恶,而必须反映和满足他所代表的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否则,他的选择就会由于没有任何社会基础而失去支持。历史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对于历史人物的选择活动是一种内在必然性,但又体现着该群体的群体主体性,因为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因此,不同群体要求其代表人物作出不同的历史选择。马克思在研究法国历史时说过,使法国封建农民成为小土地所有者是拿破仑成为皇帝的社会基础,而拿破仑的覆灭则与他违背农民利益直接相关,“恢复葡萄酒税是他垮台的最大原因,因为这使法国南部的农民脱离了他。”⑧ 第二,这是历史人物的个人主体性造成的。历史人物的选择是依据他对外在必然性和内在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进行的,由于历史人物自己的主观因素,如他个人的性格、气质、情感、知识状况等方面的影响,这种认识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从而使选择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在同样的历史关头,不同的历史人物会做出不同的历史选择,历史由此而留下历史人物的个人印记。 历史人物的个人主体性是造就历史偶然性的重要原因。千差万别的历史人物的主观因素,对于历史进程和结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偶然性虽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却能影响历史进程的小阶段和外观。普列汉诺夫举例说,假如拿破仑在1796年意大利的阿尔科拉会战中阵亡了,而另一个比拿破仑性格温和一点的将军代替了他,那么,这个将军的行动可能不会激起全欧洲的反抗,不会发生波旁王朝的政变,而发生与已经发生的结果“相反”的情形。 因此,历史人物的选择是必然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人类历史正是在人们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自觉选择中,迂迥曲折地向前推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被正确理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并不缺乏人们现时用来与它抗衡的“历史选择论”的内容。相反,如果离开历史必然性、规律性的决定作用空谈人的选择,那么,这种选择绝不可能是历史上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 注释: ①《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第123页。 ②《马恩全集》第23卷第409页。 ③《马恩选集》第3卷第457页。 ④⑧《马恩选集》第1卷第17、470页。 ⑤《马恩选集》第4卷第478页。 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42页。 ⑦《普列汉诺夫著作选读》第2卷第37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