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与《史记》写作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 张强 参加讨论

没有比读《史记》更激动人心的了,经太史公的精心选择,那一个个的历史人物无不写得龙打虎跳,读之,让人不得不佩服太史公的才情。然而,如何进行史述?如何把自己对历史的评价和看法寓于其中呢?这是大有讲究的事。
    司马迁对史料的处理是持审慎的态度的,一方面他以历史文献为史述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为印证这些文献的可靠性,他又亲自深入实地进行考察。文献与实地考察之间的相互印证,使司马迁在信古与疑古之间作出了有机的选择,同时也使他的史述更具有真实可靠性。如他在《五帝本纪》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从司马迁的交待中大体上可以看到这两种意向:一是使用史料时应持慎重的态度,应充分地考虑资料的可靠性。在史料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应通过文献与实地考察相互印证的办法来进行取舍。二是疑古是为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印证文献的目的是为了使史述更加真实可信。
    那么,是否可以说司马迁就不相信文献呢?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司马迁曾明确地说《史记·殷本纪》系“采于《诗》、《书》”,又如他在《三代世表》中说:“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像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比比皆是,这就告诉我们,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是十分尊重已有的文化成果的。
    依据《史记》所使用的资料情况来看,司马迁最放心使用的资料为六经,进而言之,考信于六艺(六经)是司马迁进行史述撰写《史记》时的基本准则。这种格局的形成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司马迁生活在儒学显于朝廷、定于一尊的年代,经过长时期的积淀,“六经”为先王政典的观念已牢固地树立在汉人的心目之中了。六经是指《诗》、《书》、《易》、《礼》、《乐》、《春秋》,早在孔子撰写《春秋》之前,除《春秋》之外,“五经”作为先王留下的政典,就已经成为了统治者最高的法典。这一意识的出现远远地早于儒家提出“六经”概念的时代,也就是说,“五经”最初并不是儒家的文化专利,儒家只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取法于现成,通过认同原有的文化典章制度,在推崇孔子《春秋》的过程中才逐步把“六经”视为自己的文化专利的。
    汉初,在人们的意识中,“五经”作为先王政典,与儒家学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新道家陆贾在推明治国之理的时候,就屡屡地在高祖刘邦面前称说《诗》、《书》[1]。又如汉初的官方哲学是黄老学说,但“好刑名之言”(《史记·儒林列传》)的汉文帝,已开始在朝廷立一经博士,即《诗》学博士。这些情况均表明,“五经”显于朝廷是因为它是先王的政典,并没有依托于儒家。然而,在诸子中,没有一家像儒家那样重视文化传统和讲究家学,当诸子们出于自身学说和政治观念的原因,表现出轻视文化传统的时候,而儒家却通过师传和家传把“六经”捧为了治道的至理。
    进入汉代以后,大力提倡“六经”的主要是儒家,特别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儒学已彻底地战胜黄老学说成为了一枝独秀的官方学说。当司马迁把“六经”视为先王政典的时候,其思想虽然不是完全地源于儒家,但他接受和认同儒家的观念则又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事实上,“儒者以六艺为法”(《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观念对司马迁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在历史的传承中,与诸子百家的学说相比,儒家有更加关心“六经”治道之理的倾向。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借其父之口明确地表达了“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的意愿。从这里出发,司马迁“论考之行事”时把握的原则,是以“六经”为原点为师法对象的。无庸讳言,司马迁认同“六经”不但是因为“六经”是当时最可信的历史资料,而且还因为“六经”阐述的统治大法早已成了研究治道之理的思想灵魂。
    司马迁撰写《史记》是以“六经”为最高范本的。“六经”在《史记》中的意义大体上有三层:一是“六经”皆史,“六经”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史料。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郑重地表示他写作《史记》是为了“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二是“继《春秋》”的所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孔子的《春秋》本身就是一部专门意义上的史著,司马迁以《春秋》为师法的对象,包含着对《春秋》体制与格式的自觉学习。三是司马迁接受儒家的学说,视《春秋》为高于一切的文化范本,他以孔子激励自己,以孔子第二自居,一直在把自己视为中国文化的直接继承者。“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司马迁看来,“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史记·天官书》),周公与孔子之间的传递是讲文化传递间的统绪,千年之后有谁能成为中国文化的直接传人呢?司马迁自视很高,他表示要像孔子写《春秋》那样来建立自己的功业,即写出一部可与《春秋》比肩的《史记》。这就告诉我们,《史记》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著作,而是一部专门传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思想巨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