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周礼》概说(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吕友仁 参加讨论

    二、有关《周礼》的来历、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周礼》在汉代并不吃香。在汉代吃香的是《仪礼》。《仪礼》,汉代只叫做《礼》,又叫《礼经》。汉代所谓的“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其中的《礼》是指《仪礼》,不是指《周礼》。《周礼》虽然也是先秦典籍,但出现得较晚。大约出现在汉武帝时。怎样出现的,说法也参差不同。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引《马融传序》说,《周礼》一书,为了躲避秦始皇的焚书被藏了起来,到了汉武帝提倡儒学时被献了出来,又因为藏在皇家图书馆里而为一般人所看不到。这是第一种说法。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景帝时,河间献王好古,得古礼,献之。”河间献王所献的古礼,就包括《周礼》在内。这是第二种说法。陆德明又说:“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这是第三种说法。还有两种说法,因为不足凭信,就不说了。《周礼》的来历,几种说法如此参差不同,也就难怪人们起疑,也就难怪康有为大作文章。笔者认为,对于《周礼》的这种来历不明,我们毋庸讳言。人们怀疑它,也是正常的。但是,怀疑不能过了头,来历不明与伪造之间还不能画等号;判断《周礼》真伪的更重要的方法是《周礼》本身,孙诒让《周礼正义》说:“今检校周秦先汉诸书、《毛诗传》及《司马法》,与此经同者最多。其他文制契合经传者尤众,难以悉数。然则其为先秦古经,周公致太平之法,自无疑义。”[16]除了“周公致太平之法”一句以外,这段话我基本赞成。
            《周礼》的基本内容是讲设官分职的。规模弘大,组织严密,俨然一幅天朝大国的气象。在这个大国中,至高无上的是王,即天子。为了治理好这个庞大的国家,就把国家的职能分解为六大块,即所谓“邦治”、“邦教”、“邦礼”、“邦政”、“邦刑”、“邦事”。掌管邦治的官长叫做大宰,掌管邦教的官长叫做大司徒,掌管邦礼的官长叫做大宗伯,掌管邦政的官长叫做大司马,掌管邦刑的官长叫做大司寇,掌管邦事的官长叫做大司空。这叫做六官。又把六官与天地四时相配,大宰是天官,大司徒是地官,大宗伯是春官,大司马是夏官,大司寇是秋官,大司空是冬官。后人模仿《周礼》,把吏部比作天官,把户部比作地官,把礼部比作春官,把兵部比作夏官,把刑部比作秋官,把工部比作冬官。这种类比,也只是类比而已,不可视为完全相同。在六官之下,又各自分别设置了六十个左右的机构,每个机构都有其固定的编制与明确的职守。机构之间,既有纵向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又有横向的分工协作关系,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说是严密之至,滴水不漏。有了这样一套严密的官僚机构,天子如果要贯彻自己的意志,可以说是就像身之运臂,臂之运指,莫不随心如意。但是,如此严密的官僚机构,不要说有周一代做不到,就是空前统一的秦帝国也没有做到,所以,《周礼》中的这一套完整的官制,理想的成分较大,现实的成分较小。
            《周礼》六篇,一曰天官大宰,二曰地官司徒,三曰春官宗伯,四曰夏官司马,五曰秋官司寇,六曰冬官司空。据马融《周官传序》、郑玄《三礼目录》和陆德明《释文·序录》,汉时已缺少冬官司空一篇,悬赏千金也没有找到,只好以性质相近的《考工记》代替。从此以后,便有了《冬官考工记》的提法。《考工记》的作者,经江永、郭沫若、陈直等人考证,[17]基本上可以确定是齐国人。至于成书的年代,则和《周礼》一样,也是众说纷纭,迄无定论。闻人军《〈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认为:“《考工记》成书于战国初期,大致可以肯定。”[18]笔者同意此说。《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手工艺的专著,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周礼》的第一次公开露脸是在西汉末年。作为王莽改制的理论武器,《周礼》确实是风光了一阵,而且被立了博士,有了合法地位。但好景不长,随着王莽政权的垮台,其合法地位又被取消。东汉时期,《周礼》主要是在民间流行。到了三国魏时,今文经学日趋凋零,古文经学则日兴月盛,在这种大气候下,《周礼》又被立于学官,又取得了合法地位。从此以后,在封建社会中,《周礼》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就再也不曾动摇过。说来也怪,《周礼》虽然好不容易取得了合法地位,但在广大的士子阶层并没有激起多大的热情。在猎取功名的道路上,在《周礼》《仪礼》《礼记》这“三礼”之中,《周礼》虽然是排行老大,但士子们却往往是选择《礼记》而舍弃《周礼》《仪礼》。《南史·儒林传》记载吏部郎陆倕的话说:“凡圣贤所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则《周官》一书,实为群经源本。此学不传,多历年世。”《北史·儒林传》记载:“诸生尽通《小戴礼》(按:即《礼记》),于《周礼》《仪礼》兼通者,十二三焉。”到了唐代,情况仍然不妙。《通典》卷十五记载开元八年国子司业李元灌上言:“三礼、三传等并圣贤微旨,生人教业。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咸以《礼记》文少,人皆兢读;《周礼》,经邦之规则;《仪礼》,庄敬之楷模;《公羊》、《谷梁》,历代崇习。今两监及州县,以独学无友,四经殆绝。”由此可见一斑。《周礼》虽然在读书人面前遭到了冷落,但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在某些政治家的心目中,它却具有高度诱惑力。北周的宇文泰摹仿《周官》改革官制,宋代的王安石效法《周礼》变法敛财,都是一时间轰轰烈烈,而到头来却不了了之。其中原因,值得深思。今天,我们既不需要把《周礼》作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也不会贸然地把它当作富国强兵之书,但其史料价值却是无与伦比的。《周礼》好比百科全书,上古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军事的,刑罚的,外交的,文化教育的,工艺制造的,衣食住行,应有尽有。当然,我们在使用这些史料时,必须审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