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史略》在明代的发展 明朝时期,二卷本的《十八史略》仍有重刻,今北京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图书馆均存有这种明代重刊的二卷本。但明代最流行的乃是又经学者加工修订、增添注释内容,并且在天头加以标题解注的新版本,卷帙皆在七卷以上,有的还续补元代史事,因而扩称“十九史略”。这里,姑且将明人增修、今仍存于世的主要版本条例如下: (1)《立斋先生标题解注音释十八史略》七卷,卷端题前进士曾先之编次,后学临川陈殷音释,鄱阳松坞王逢点校,建阳县丞何景春捐俸刊。此本今有日本据明朝正统六年(1441)刊本原式的重刻本,存日本内阁文库(今名国立公文书馆,后同)、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处。亦有日本刻本反传中国,北京大学、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有存。 (2)《标题详注十九史音义明解》梁寅辑,陈殷音释,吴忠音义,成化十一年(1475)刻本,今存于北京图书馆。 (3)《标题事义明解十九史略大全》十卷,梁寅辑,陈殷音释,王逢标题,李纪增校。有弘治、嘉靖刻本,今北京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存有全本,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有残本。 (4)《标题详注史略补遗大成》十卷,首一卷,李纪补遗。已残缺第九、十两卷,今存于江西省图书馆。《四库全书总目》有此书提要,亦对其极力贬斥[2](卷五十,别史类存目)。 (5)《浒东山房批校庐陵曾氏十八史略》八卷,张卤批校。有万历八年(1580)、万历十二年刻本,今存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新疆大学、南京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等等十余处,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也存有此书。 (6)《古今历代标题注释十九史略通考》八卷,余进编次并通考。原明代刻本已佚,今有朝鲜于万历十年(1582)重刊本,但已对文字、内容稍有修订。此书从朝鲜传入日本,历经翻刻,今于日本内阁文库、东洋文库、宫内厅书陵部等多处有存。 总之,在明代,《十八史略》不但有卷帙、内容、书名不完全相同的版本,而且衍生出不同版本的《十九史略》。因此,本文在总括性评述这些史籍时,为行文简洁,姑且统称之为“史略”。 这些新发展起来的“史略”之书,其共同的特点是正文皆依照曾先之《十八史略》原文,仅作个别的补充修订;正文间夹以双行小字的音释、注解,而多以陈殷的音释为基础;版面天头上划出一栏,以简要语句提示正文内容,间有对典故的解说,称为“标题”;“十九史略”所包含元代史内容,则多节略于梁寅《元史略》一书。这些书籍的形成,一方面是许多学人前后相继地注释、修订,另一方面则又被坊间刻书者将各种增修内容予以不同的组合,遂出现斑驳多彩的版本。据上列版本及其他史料,明代研治“史略”的学者中,值得注意之人主要有: 陈殷,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生于元末,入明自号“湖海遗民”,撰有《湖海集》。音释《十八史略》于洪武五年(1372)完成,自序称《十八史略》“开卷一览,古今之迹粲然,上自一人,下及黎庶,凡所以立身行己之间,皆足以为鉴戒云。其所以垂裕后来之心,可谓仁且远矣。……其源,不无鱼豕之惑也。愚因音而释之,釐为七卷,以质其疑。”[1](卷首《史略叙》)因此,七卷本是陈殷加撰音释时分编而成。 梁寅,字孟敬,江西新喻县(今江西新余县)人。博通经史,元朝时屡试不第,明初征召入都,参修《大明集礼》,时已六十余岁。书成,仍辞官回乡,结庐石门山,人称石门先生。撰有《石门集》、《历代叙略》、《元史略》等十余种著述。洪武十九年(1386),他在《元史略自序》中称:“寅训诸生以读史,自曾先之《史略》之外,《通鉴》节本皆未惬意”,遂自己动手编辑,又听取学生建议,别为《元史略》四卷[6](史部·纪传类)。后来,《元史略》被人进一步节略而合编于《十八史略》,因成《十九史略》之书。 王逢,字原夫,号松坞,江西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自称鄱阳人。淹贯经史,然厌弃科举业,教书于乡间。明宣德年间以明经辟,召对后坚辞而归,杜门不入城市。年八十余卒,祀乡贤。教书中校订《十八史略》并加以标题,畅行于世。 刘剡,字用章,号仁斋,福建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刘氏家族,以书坊为世业。永乐十五年(1417)王逢游学至建阳,刘剡受业于其门,考究经史,尤通史学,曾修订《少微通鉴》、编辑《资治通鉴节要续编》等书。流行于日本的《立斋先生标题解注音释十八史略》七卷,即刘剡取陈殷音释本以及其师王逢的校订标题,组编而成。虽该书未署刘剡之名(注:日本学者村山隆《十八史略便蒙》认为:“立斋”乃“仁斋”之讹误,刘剡号仁斋,“立斋先生”即刘剡。可备一说。),但卷三留下了他修订此书的按语:“……曾氏仍陈寿之旧,以魏称帝而附汉、吴。剡即尊朱子《纲目》义例而改正《少微通鉴》矣,今复正此书,以汉接统云。”[1]据此,今七卷本《十八史略》三国时期以蜀汉为正统,乃出于刘剡的修改,则全书亦当为刘剡所编辑。又《标题事义明解十九史略大全》一书朱素的《后序》称:“书林刘公剡取梁孟敬先生所编元史重加节略,校正附于其末,用备一朝事迹,名之曰十九史。刊行广播,甚盛心也。”[7] 其他相关人物还有江西鄱阳人余进,字宗海,为王逢弟子,故自称“松坞门人”。编辑《十九史略通考》八卷,此书后畅行朝鲜。江西临川人吴忠,生活在明正统年间,为《十八史略》撰写“音义”。江西金川(今江西新干县一带)人李纪,字大正,生活在明嘉清时期,为《十九史略》撰辑“补遗”。 江西是《十八史略》诞生的故乡,曾先之、周天骥皆宋末元初江西人。至明代,又有一批江西民间学人前后相继,致力于此书的修订补充。刘剡虽非江西人,但以江西人王逢为师,乃学脉相联。“史略”之书以江西地区为中心,向全国传播,并且东传到国外。在众多的研治《十八史略》的学者中,也有北方人如张卤,张卤号“浒东山房”,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生活于明万历年间,曾任大理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等要职。万历八年编成《浒东山房批校十八史略》。他在《自序》中称自幼习史,即由父辈教授《十八史略》。居官时仍手自批阅,积累成帙。这说明《十八史略》的传播范围早已越长江、跨黄河,直至明代北方政治中心地区,成为一种相当普及的历史书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