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介绍西方各国的历史,可以配合西学的传播,而这类史书也往往选取“史略”的外形予以包装。早在明治三年,河津孙四郎就撰成《英国史略》,明治四年,后藤达三撰成《日耳曼史略》。随后,鶢冈良知《希腊史略》、西村茂树《万国史略》、大摫文彦《罗马史略》、田中耕造《佛国史略》等等先后面世。这些史书内容上多从相应西文史书编译而来,写法、体式上贴近于《十八史略》一类传统史籍,而外观上多采取线装方式,数册共为一函,构成日本明治时期“史略”类书籍中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佛国史略》记述法国的历史,在仿从《十八史略》体裁方面最为典型。不仅正文间多有双行小字注解,天头也加有标题。例如记述拿破仑事迹的各页天头上,依次有“拿破仑幼时”、“拿破仑成为炮兵队长”、“攻陷土仑”、“拿氏出兵以太利”、“拿氏告兵士文”等等标题。在正文“噶尔西阿”之下,以双行小字注解为“地中海之大岛”;在“直布罗陀”之下以双行小字写有“地中海口,要害之地”的注解。 此外,还有一些日本学者撰写的西方各国历史读本,虽不以“史略”为书名,但体式上近似于《十八史略》,例如汉学家冈千仞(1833~1914)曾为《标注十八史略读本》(大贺富二订补)撰写跋文,盛赞《十八史略》“疏而不漏,简而得要”,而他竟也编撰《米利坚志》、《法兰西志》二书,天头加有标题解注,无疑是仿从《十八史略》七卷本体式。 明治时期的“史略”文化现象,除以上四个单项表现之外,更有将中国、日本、西方历史融于一书者,如近藤圭造《万国史标十八史略评注》和近藤瓶成《万国记注国史略》即是两个典型。近藤圭造撰有多种“史略”类著述,上文已经述及,《万国史标十八史略评注》乃是取《十八史略》原书原文,在天头上划分二栏,最上一栏对照《十八史略》记事的相应年代,标记日本和西方各国历史大事,使读者阅读时可加以对比,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万国记注国史略》的写法、体式同于前者,但以日本国历史为正文,天头上记注西方历史事件。此类史籍的出现,生动显示出“史略”这一撰述形式的广阔兼容性,可机动地适应内容的不同需要。 综上所述,“史略”之书的竟相刊行,形成日本明治时期基层社会的一股文化潮流,其中以各种版本《十八史略》的刊行数量最大。这种大量刊行的背后,显现出当时千百万人购买、阅读、研习《十八史略》的情景,因为刊行此书,完全由文化市场的需求所推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应当与明治维新的特殊历史条件相关。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由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明治四年至五年发布新学制和设立文部省,促使汉学走向衰退,而汉学衰退也是从上层开始,受很大影响的先是大学,被废止的首先是习读“四书”、“五经”,对历史教学的冲击尚小。新学制下的中小学仍有汉文学科,废弃经学后反而给《十八史略》的选用带来更多机会。中国学术对日本社会有着悠久的影响,此时面临危机,反而会引发人们普遍关注中国历史的心理情绪。《十八史略》简明生动,且为人所熟知,于是成为一个文化热点。此时由于维新运动的推进,一些汉学家从上层社会活动中滑落下来,更多的汉学学者则失去前人那种出任儒官的仕途,于是适应社会的需求,或亲自撰写,或参与宣扬、推动,使《十八史略》的编订、刊印形成风潮。这场“史略”文化潮流,是众多作者、众多书肆、众多读者共同构架起来的广泛的活动,影响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素养,波及面包括各个学派与各个社会阶层。但是,明治维新时期有着意义更加深远的社会变革,充满更加令人瞩目的重大举措,这些西方化、近代化的举措以其耀眼的光辉遮住“史略”文化潮的声势,因而长期以来未能引起重视,而其历史作用却是客观存在的。 明治维新时期,改革不无阻力,上层的政治斗争有时还很激烈。在学术上,汉学、日本国学、西学之间的冲突也时时出现,这都是不争的史实,然而在社会基层,我们却看到另一幅景观,无论是倾向于汉学、国学,还是西学,都看中了“史略”这一撰史形式,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文化契合点。在这里,各派学术相互兼容而绝少冲突,汉学的“史略”、日本国学的“史略”以及西学的“史略”,在同一文化潮流里共振,对于明治维新的大局有益而无害。“史略”热又一定程度上宣泄了汉学、国学学者的失落情绪,起到化解一部分矛盾的作用。因此,《十八史略》在日本再一次充当了积极的历史角色。 明治之后的大正年间(1912~1925),各种版本的《十八史略》仍在刊印流行,承接明治时期的学术成果,还出现如《十八史略国字解》[8]之类学术价值较高的著述。其后历史多变,风云四起,“史略”文化朝悄然回落。但尽管如此,《十八史略》仍然为日本人士所常常阅读,原书及相关著述时有出版。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学登文库”、“汉文丛书”、“汉文大系”,“新释汉文大系”、“中国古典新书”、“中国古典鉴赏”、“中国古典百言百话”、“PHP文库”、“大日本汉文学”等等丛书,都收入出版了《十八史略》,单书刊印更连绵不辍。讲解、研讨、改编之书也不断问世,如中山久四郎《十八史略详解》(大同馆1932年版)、岛田中一《参考十八史略通解》(有精堂1935年刊行)、片冈直道《十八史略物语》(凤文书林1947年刊行)、伊藤肇《十八史略的人物学》(PRESIDENT社1980年版)、森下修一《完译十八史略》(近藤出版社1983年版)、守屋洋《十八史略的人物列传:英杰贤人》(PRESIDENT社1992年版)等等,不胜枚举。至于常石茂、驹田信二合著之书,叙述截止至南宋的中国历史,内容、文字皆作者自撰,却名为《新十八史略》(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版),这简直把“十八史略”当作中国古代史的代名词了。看来,“史略”文化潮已给日本学术文化留下去不掉的《十八史略》情绪。正如《十八史略的人间学》一书作者守屋洋所说:“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日本人,也许没有不熟知《十八史略》的。这是将漫长历史向初学者予以通俗易懂地概括总结之书,自古在日本被广为阅读。倘若追寻本源,则我们日本人的中国历史素养,是这本书所培育起来的。”[18](《前言》)《十八史略》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只是一个具体的事例,众多的中国古代史籍以及整个中国传统史学在日本的影响,应当具有更为丰富、深刻的内容,值得予以系统地考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立斋先生标题解注音释十八史略[M].日本翻刻明正统六年本。 [2]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 [3]乾隆吉安府志[M].清乾隆四十一年刊本。 [4]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M].明刊本。 [5]历代十八史略纲目[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 [6]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标题事义明解十九史略大全[M].明嘉靖十二年至善堂刊本。 [8]桂五十郎。十八史略国字解[M].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24. [9]实隆公记[M].日本:足柄制版印刷株式会社,1963. [10]长泽规矩也。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M].日本:汲古书院,1976. [11]高阶英吉。鳌头十八史略读本[M].日本明治十二年刊本。 [12]标记增补十八史略[M].日本明治十二年刊本。 [13]村山隆。十八史略便蒙[M].日本天保八年刊本。 [14]近藤元粹。笺注十八史略校本[M].日本明治十三年刊本。 [15]大贺富二。标注十八史略读本[M].日本明治十五年刊本。 [16]增田贡。头书十八史略后编[M].日本明治九年刊本。 [17]石村贞一。国史略[M].日本明治二十二年刊本。 [18]守屋洋。十八史略的人间学[M].东京:新人物往来社,198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