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司马迁的历史观
近年来学术界对司马迁研究已全面展开,就其历史观研究而言犹且薄弱。这固然与他所处的时代尚为史学理论的发轫时期有关,因此不可能写出象刘知几《史通》那样的史学理论专著,但必须看到,一部《史记》所反映的司马迁历史观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司马迁。本文力图从司马迁在史料选择上和论赞中反映出来的他对历史的态度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争鸣,为更加全面地研究司马迁抛砖引玉。 自刘知几提出史学“三长”--才、学、识之后,人们就用它来作为衡量史学著作优劣的标准。具体地说“才”指的是才气,也就是史学家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也就是学问,即丰富的历史知识。“识”是史识,即作家的见解,近似于今天所谓的历史观。我以为三者之中,“史识”尤为重要。司马迁正是以他“旷代之识,高视千载”①,创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的《史记》。 一、华夏各族同祖同宗的民族史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寻其根底,始于炎黄,这是司马迁的民族史观。他说: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五帝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殷本纪》) “帝喾高辛者,黄帝曾孙也”。(《五帝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周本纪》) 从五帝至周,虽然朝代交替,政治屡变,但是我们可以在司马迁上述文字中得出一点,无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还是大禹治水的夏朝,无论是商还是周,他们的祖先只有一个,那就是黄帝。 春秋战国,随着周王朝的名存实亡,天下分崩离折,诸侯争霸,称雄天下,此时的诸侯主要有两种:一是“姬”姓诸侯,包括:“周”、“吴”、“鲁”、“蔡”、“卫”、“晋”、“郑”、“魏”、“韩”;他们都是周朝王室的同族,“稷”的后代,无疑祖于黄帝;二是异姓诸侯,对于他们,司马迁也设法追述其祖考: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秦纪》) “陈胡公满者,虞帝之后也”。(《陈世家》)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宋世家》) “楚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楚世家》)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越王勾践世家》)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按:四岳是尧时所设立的官职),佐禹平水土甚有功”。(《齐太公世家》) 这里司马迁好象有意地向我们暗示:春秋时的各国诸侯,虽然姓氏不同,但都是炎黄的后代。 汉代北方匈奴屡次骚扰汉王朝,高祖七年刘邦曾被匈奴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七日而后罢去”,③到了武帝时代匈奴“往往入盗汉边,不可胜数”,④司马迁能够超凡脱俗打破民族偏见,确认“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⑤至于其他少数民族在《史记》的《朝鲜列传》、《东越王传》、《西南夷列传》、《大宛传》中都有记述,他们有的是炎黄后裔,有的与其有某种血缘关系,有的与汉王朝交往甚密。并在《五帝本纪》中也说:“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灌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三苗、共工、灌兜和鲧都是尧、舜的臣民,蛮、夷、戎、狄等地都是尧、舜的管辖区。司马迁在整理古史中,以他独到的史识阐述了华夏各族同祖同宗的历史观,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统一提供了理论根据。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