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简论司马迁的历史观(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 朱凤相 参加讨论

在司马迁看来,死对于人来说是一件极容易的事,但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又是一件极难的事。为了大志,不必死节,为了大志忍辱苟活,才是最难的。”就他本人忍辱含诟完成《史记》正是这种历史观及人生观的最好佐证。
    第三,《春秋》“以礼令民”主张“复礼”。所谓的“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司马迁也承认“礼”于“人道经纬万端”“无所不贯”,是用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的工具。但他强调的不是“礼”的因循(复礼),而是“礼”的更新。他在《礼书》中说:“周衰,礼废乐坏”“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庭济济”。汉武帝时一些腐儒提出“礼必太古(复礼)”,结果“十年不就”。司马迁引武帝《召书》云:“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21)
    第四,《春秋》“为尊者论”,刘知几说:“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22)司马迁则秉笔直书,揭露封建统治者隐私,即使是当朝的汉武帝也不放过。司马迁说他曾写过《今上本纪》。王肃说“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杨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已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23)今本《史记·武帝本纪》,经后人考证,乃是褚先生补作。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其他传纪中看到一些凤毛麟角。《李广利列传》《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表现了汉武帝任人唯亲,《李将军列传》中写汉武帝赏罚不公。《酷吏列传》载酷吏十人。“子长(司马迁)意以酷吏惟郅都当景帝时,余皆盛于武帝之世”。因此司马迁连同《史记》一起遭到厄运,《史记》被称为“谤书”。乃至一百多年以后,封建统治者提起司马迁来还咬牙切齿地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24)到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才为司马迁说了几句公道话:“迁为不隐孝武之失,直书其事耳,何谤之有?”
    四、注重经济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敢于“言利”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发达的经济,就不可能有繁荣的政治。司马迁以前的历史学家都认为“言利”是不光彩之事,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因此在《尚书》、《春秋》、《左传》之类的史书中都不涉及经济问题。管子是春秋时的经济学家,他敢于“言利”,所以“孔子小之”。司马迁敢于超越儒家的蕃篱,对于管子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的作法给予肯定,对于他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思想表示赞同。(25)不仅如此,而且在《史记》中还专门设立了《平准书》和《货殖列传》,认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山林湖泊等自然资源都是富国之本,有了它们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产生礼义,社会才能安定。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司马迁是以经济家的眼光观察历史的。他说: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人富而仁义附焉”(26)这与宁肯“去食”而勿“去信”(27)儒家思想相比,无疑是一种离经叛道。难怪一些儒家学者批评他“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贱”(28)“自汉以来,学者恥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则司马迁之罪也”(29)司马迁的卓识远见,在他死后的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遭到人们的非议,这与他离经叛道敢于“言利”有着密切关系。
    五、对于历史演变原因的思索
    司马迁说《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欲以究天人之际”。“天人之际”是属哲学范畴,但用它考察历史,就成了历史观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一直围绕着“天命”与“人事”这一古考课题进行思索,企图在历史演进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即所谓“成败兴坏之理”。其结果如何?我认为他没有找到,因此反映在《史记》之中,是矛盾的。他时而明白,时而糊涂;时而相信,时而怀疑。《伯夷列传》中一段话足可以说明这一点: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由不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当然,不仅在天命观司马迁是矛盾的,其他方面也如此。确切地说,一部《史记》是一个矛盾体,这是他矛盾的历史观的集中体现。比如,他一方面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另一方面又认为“三王之道”“终而复始”;(30)一方面认为“帝王将相宁有种乎,”(31)不以出身、成败论英雄,另一方面陷入了舜“重瞳子”,“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舜)苗裔邪?何兴之暴也!”(32)的血统论之中;一方面认为“星气之书,多杂{K1B503.jpg}祥,不经”,(33)另一方面“推其文,考其应,不殊”。(34)
    上述问题说明司马迁在考察历史中,由于时代局限,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尚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因此只好将信将疑。此种态度反映到历史观上就出现进步与落后并存。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同时又要进行客观分析。
    收稿日期:1990年5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