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两点探讨(2)
近年来在争论中比较活跃,也日占上风的观点主要是“历史合力论”。据他们所说,第一,不但恩格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明确提到过“历史合力”,而且由于经典作家都肯定过事物在社会有机体中也表现为普遍的有机联系,“因此运用合力论去研究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的思想”;第二,运用合力论把握历史“是以人的能动的社会活动以及意识活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亦即“能使历史事件中人的意志充分地表现出来。”⑨“——” 我认为,合力论把“合力”现象作为一种终极力量,是较为虚幻的。一方面,唯物史观并不把动力凝固化,它强调生产力是最终动力,正是强调了历史发展不需要附加其它外在动力。唯物史观对历史动力的规定,只是为了更符合历史逻辑地说明:“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其它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形式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⑩另一方面,合力只是历史活动的一种现象,它本身不是推动力。恩格斯对它的分析恰恰是体现了对历史发展客观的辩证性质的把握,按他的意思不外是说:其一,“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性的东西要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其二,每一个人对历史的主观热情、愿望都理应包融于历史的创造活动当中,这才不致于以为用理论把握历史“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11)这才真正达到了逻辑的眼光与历史的眼光相统一。 “合力”的主张实际上并不多见于经典著作,除了恩格斯那封致布·洛赫的著名长信外,其它均未见对于合力问题有过系统理论阐述。”“历史合力论”用一时一地的术语代替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以“合力”为动力,从理论上说至少有一些不足:第一,它把合力当作历史的一个本质,而且用系统论的方法作为观察历史的基本方法,这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赞成因为对合力有所重视就用合力论取代生产力论,就象不赞成近年来有些人为了强调人的创造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就采用“实践唯物主义”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一样。我们也不认为科学上的一片之见(当然也属于真知)无条件地上升为世界观的具有全面、完整性的真理,美国哲学家E·拉兹洛就曾一再说明过系统的方法“至今还没有从一一般科学的观点上升到哲学方法”。(12)第二,合力论直接了当地以人为出发点,也不足论取。尽管我们一再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目的或归宿,却只不过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超世俗的学究而已,并不等于说人可以代替社会劳动成为唯物史观的起点。在众多的论争中,的确是“这种以人为出发点的观点最值得商榷了”。(13)第三,合力论免不了要夸大各种外因的作用,极易与唯心主义历史多元论混淆界限。在现代哲学中,实用主义哲学就曾经把社会看作是经济、精神的共同体,而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以此表示“公正无偏”,但最终还是要把多元论归结为一切由抽象人性决定的一元历史观。英国哲学家莱茵尔试图重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合力出发视历史为复合体,“但它毕竟不相信有推动历史前进的自然的和内在的动力。”(14)当然,历史合力论不就是历史非目的论、多元史观,但它对于体现唯物史观“把唯心主义从最后避难所里驱赶出去”这一品质是力不从心的。 那末恩格斯为什么要提到“合力”呢?从恩格斯1890年9月21日给布·洛赫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根本用意在于说明:唯物史观不以经济因素排斥一切非经济因素,不以群众的意志、作用掩盖个人的意志、作用。如果说他借用物理学上的术语来揭示历史活动的特定现象有什么益处的话,那就是:一方面,它告诉我们社会历史的前进、发展在动力的作用下并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也不是恒久不变的东西。恩格斯十分明确说明:用生产的眼光看待历史发展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立场。这就够了,“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了。”(15) 唯物史观在动力问题上并不否认其质的多样化表现。唯物辩证法已经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矛盾要成为聿物发展的内因,必须相对于一个十分具体、特定的关系而言才行。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随着历史主、客体关系的更换,生产力作为动力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我们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社会主义现阶段基本性质的正确把握,从而既强调了产力是社会主义这一阶段向另一阶段推进的保障,又同时肯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可靠动力。因此,与其劳精费神去探讨马克思、恩格斯使用“动力”与“原动力”间的差别,与其不厌其烦地论证生产力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无数因素综合成的合力才是根本动力的道理,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这个基础上,比如说,去重新审视一下生产力的诸因素、诸环节,看看能否把生产力界定为一个功能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性概念,能否“用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生产功能三者的辩证统一来取消所谓根本的动力何在问题”。(16)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研究什么终极问题。 综上简述,我认为,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当前辩证把握社会主义飞跃发展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不论是合力论的主张,还是非生产力论里的某种观点,都有可能成为实践生活中某些极“左”或极“右”思潮的理论错误渊源。我们有必要在动力问题上坚决坚持生产力标准。当然,我们同时也肯定人的需要、人口素质、阶级的利益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等,都无一不是反作用于生产力从而对社会历史发展有所推进作用。由于“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17)所以我们在现阶段特别不赞成生产力以外的其他观点,虽然说它们都有可取的某一点、某一面。 注释: ①、②、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卷256页、四卷247页、四卷248页。 ③:《列宁选集》一卷8页。 ⑤、⑥、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34页、32页、31页。 ⑦、(13)王锐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个重要问题》252页、240,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⑧:诸观点参见:《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论文选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⑨:吴延嘉:《“合力”辨》、载《新华文摘》1988年11期。 (11)、(15)、(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477页、477页、三卷562页。 (12):转引自《现代哲学》1986年2期27页。 (14):转引自《哲学译丛》1988年6期:《重构历史唯物主义》。 (16):李业杰:《社会发展动力新解》、《哲学研究》1988年7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