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a 费正清:《七十年代的任务》,载《现代史学的挑战》,第140页。 ②a 汉克:《美国历史学家与当今世界》,载《现代史学的挑战》,第234页。 ③a 麦克尼尔:《神话-历史:真理、神话、历史和历史学家》,载《现代史学的挑战》,第456页。 ④a 柯廷:《深度、广度和相关性》,载《现代史学的挑战》,第444页。 ⑤a ⑥a 入江昭:《历史学的国际化》,载《现代史学的挑战》,第532,531页。 ①b 参见沃洛克(L.wallock):《走向“新”工人史与城市史的综合》(Toward a Synthesis of "New" La and Urban History),载《美国城市研究》(American Urbanism,A Historiographical Rev Greenwood Press.1987),第80-81页。 ②b 贝林:《现代史学的挑战》,载《现代史学的挑战》,第403页。 ③b 参见蒂利(Charles Tilly):《重建欧洲的生活》,载《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页。 ④b 参见斯塔夫里阿诺斯:《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Global Rift,theThird World Comes of Age,NewYork,1981),第23页。 ⑤b 罗荣渠:《开拓世界史的新视野》载《史学理论》1988年第4期。 ①c 麦克尼尔:《神话-历史:真理、神话、历史和历史学家》,载《现代史学的挑战》,第484页。 ②c 参见伊格斯等主编:《国际历史研究手册》(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storical Studies,1980),第159页。 ①d 古特曼:《工业化美国的工作、文化和社会》(Work,Culture,and Society in Industralizing America:Essags in American Working-Class and Social History,New York,Vintage Books,1977),第74-75页。 ②d 参见斯通:《80年代的家庭史》,载《80年代及以后的新史学》,第57-59页。 ③d 参见弗里德朗德:《历史和精神分析》(Saul Friedlander,Historyand Psychanalysis,NewYork,1978),第84页。 ④d 格雷文:《四代人》(Four Generations:Population,land,and Family in Colonial Andover,Massachusett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0)。 ⑤d 参见坎曼:《我们眼中的历史:当代美国史学》,第270页。 ①e 参见海厄姆(John Higham):《美国史学研究中的地方主义和世界主义》,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第12期。 ②e 入江昭:《历史学的国际化》,载《现代史学的挑战》,第533页。 ③e 参见坎曼:《我们眼中的历史:当代美国史学》第462-464页。 ①f 入江昭:《文化与权力:作为国际文化关系的国际关系》,载《世界研究动态》,1986年第12期。 ②f ③f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序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65页。 ①g参见邢义田:《〈世界史〉抑中国文化立场的〈西洋史〉》,载黄俊杰:《历史的探索》,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367页。 ②g参见《世界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g)1990年第1期第251页。WW张和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