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背景与机构“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在海上丝绸之路大举开通之前,陆路丝路东起中国,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 波斯社会,一直通向希腊- 罗马世界。丝路输送的并不仅仅是丝绸,而且从时空和交易额方面综观全局,丝路上的丝绸交易所占比例甚小。从狭义上讲,文化交流实际上与物质交流平分秋色,甚至还可能有过之;从广义上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那样:“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由陆路丝绸之路又衍生出了诸如“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草原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沙漠之路”和“骆驼队之路”等形形色色的名称。虽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之科学性和历史真相,尚有商榷余地,但它们在中外关系史上的作用却不容置疑。 “丝绸之路”的提法,最早是外国人的发明,后来又被中国学者认同和采纳,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学术名词,远远地超越了“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是普鲁士舆地学和地质学家、近代地貌学的创始人、旅行家和东方学家李希托分( Ferdinand vonRichthofen ,1833 -1905年)。他于1860 年曾随德国经济代表团访问过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在他死后才陆续全部面世的5卷本巨著《中国亲程旅行记》(1877 -1912 年) 中,当他谈到中国经中亚与希腊- 罗马社会的交通路线时,首次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名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传开了,而且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其外延也越来越大。甚至成了中西乃至整个中外多领域交流的代名词。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路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道路上的有士兵与海员、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和使节、得胜之师和败北将军。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便形成了意义模糊的“丝绸之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唐代的景教、元代的方济各会会士) 以及西域的巫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都是经这条路线传入中国的。中国早期的养蚕术、造纸术和印刷术、治国良策、伦理道德和自然科学的无数内容也是经由该路传出去的。 欧洲的汉学研究最早是由几个航海大国发起的,如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等国。但是法国人很快就成了执欧洲乃至整个国外汉学之牛耳者。法国于1814 年12 月11 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了国外的第一个汉学讲座。汉学从此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西方大学的圣殿,这就是“汉语与鞑靼- 满语和文学讲座”, 由27 岁的雷慕沙(Abel Rémusat , 1788 -1832 年) 执掌教席。雷慕沙于1825 -1829 年出版的4 卷本《亚洲论丛》中,有关高地亚洲语言和历史的精辟论文占有很大分量。其遗作《法显传·佛国记》的译注本于1836 年面世,书中几乎荟萃了当时国外有关西域史的全部知识。1906 -1908 年,伯希和从敦煌和西域劫回6000 余卷5 -11 世纪的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吐火罗文、梵文写本与其他大量中世纪文物。它们成了法国研究西域和丝路的珍贵资料。1920 年3 月,由法国总统和中华民国总统共同赞助,利用“庚子赔款”在巴黎创建法国汉学研究所。该所在长期独立运行后,于1959 年划属巴黎大学,1968 年最终划归法兰西学院。该所除了从事教学、科研、图书工作之外,自1932 年起陆续推出一套代表法国汉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法国汉学研究所文库》,现已出版名教授们的28 部名著。如沙畹( Edouard Chavannes ,1865 -1918年)《汉文三藏中的500 个故事与寓言》(1932 年) ,戴密微( Paul Demieville ,1897 -1979 年) 的《吐蕃僧诤记》(1952 年) 和《王梵志诗辑注》(1982 年) ,石泰安(R·A·Stein ,1911 -1999 年) 的《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1959 年) 和《汉藏走廊古部族》(1961 年) ,哈密屯(J ·R·Hamilton ,1921 -) 的《五代回鹘史》(1955 年) ,韩百诗(Lonis Hambis ,1906 -1978 年) 的《明代蒙古史料集》(1969 年) ,童丕( Eric Trombert ,1947 -) 的《敦煌借贷文书》(1995 年) ,拉切聂夫斯基( Paul Ratchnevski) 的《元典章》(1937 -1985 年,4 卷本) 等,它们均为法国研究西域史和丝路史的世界性名著。 1822 年,法国亚细亚学会诞生。这是西方成立最早的亚洲研究学术团体,其会刊《亚细亚学报》已出版近300 卷,其中中亚史与丝路史的文章分量最大。法国著名汉学家和西域史学家雷慕沙于1829 -1932 年,伯希和于1935 -1945 年曾出任该学会会长,一大批汉学家曾出任副会长。至于领导过该学会的伊斯兰学家、阿拉伯- 波斯学家、突厥学家和印度学家则更大有人在。开办于1889 年的吉美博物馆则专门收藏阿富汗以东的西域艺术品和文物。法国《亚细亚丛刊》中,也发现过不少有名的有关丝路的论著。 1898 年12 月15 日,根据法国印度支那总督杜梅的命令,创建了法国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并将这一机构的学术监督权委托给了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一年之后,又根据1900 年1 月20日的决议,该机构易名为法兰西远东学院。其宗旨是从事考古勘察、搜集稿本著作、保护古迹文物、研究从印度到日本的整个远东亚洲的语言文化遗产与历史文明。它虽然将重点放在南亚和东南亚,但也关注东北亚和中亚。三条丝路,特别是西南丝路与海上丝路,便成为其重点研究学科。 在考古学方面,从本世纪初叶起,法国远东学院便把在中国考古学的任务委托给沙畹,它也委托给该院第一位寄宿生伯希和率领另一个考察团,这些都成了划时代的事件。沙畹的考察团于1904 年在华北活动。他们对汉代墓葬和中世纪佛教雕刻等重要文物进行了系统地勘察和研究(这是史无前例的) 。1908 年赴西域的伯希和考察团在敦煌得以搜集到6000 余卷写本,其古老程度均被断代为公元6 -11 世纪,四分之三为汉文卷子,四分之一为藏文、突厥文、粟特文和于阗文写本。此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越南境内自汉至唐的所有古汉墓都由法兰西远东学院做了系统发掘,它们都是中国在该国移民地的遗迹。 在史学方面,法国汉学界在此领域中完成的大部分著作都应归于法国远东学院的老成员。 在宗教学和哲学方面,继伯希和于本世纪初有关中国的摩尼教和祆教的著作之后,便是马伯乐(佛教传入中国) 、戴密微(中国禅宗) 与谢和耐(神会禅师语录、寺院经济) 等人对佛教的研究。 在语言和文学方面,首先应归功于伯希和以其奇迹般的学问而写成的语言学著作,主要是历史地理学和中文书目录。 在中国遗产的保存方面,法国远东学院积极地参与了由伯希和从敦煌携回并入藏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敦煌文书的整理编目和研究工作。法国远东学院的一名原成员苏远鸣(Michel Soymie) ,自1972 年以来最终推动了对这批文献中汉文文书进行编目的工作(今天已完成) 和及其有关的研究。这是在国家科研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的范围内完成的,法国远东学院的成员从未停止过参加其工作,陈祚龙、饶宗颐、戴仁(Jean - Pierre Drege) (一部精辟论著《写本时代的中国图书》的作者,1991年) 、郭丽英夫人(一部有关《中国佛教忏悔文》著作的作者,1994 年) 、杜丹王(Wang Toutain ,她于1992 年出版了一部有关地藏菩萨在中国事迹的颇为惹人瞩目的博士论文) 。同样,法国远东学院的研究人员们(马克、劳格文和傅飞岚) 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由施丹人( Kristofer Schipper ,他也是法国远东学院的原成员) 主持的一项庞大的国际计划,即编写于15 世纪中叶形成道藏中的15000 部经文的目录。此外,饶宗颐完成并刊布了由莫里斯·古兰携回被断代为623 -1119 年的388 通汉文碑碑铭的拓片,从而使它们得以于1981 年问世(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