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由法国汉学家考狄( Henri Cordier , 1849 -1952 年) 与荷兰汉学家薛力赫( GustaveSchlegel ,1840 -1930 年) 联袂创办了东方学刊物《通报》(现已更名国际汉学刊物) 。它当时是欧洲惟一的研究东亚的国际刊物。因为《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创刊于1901 年, 《德国东方学报》创刊于1912 年,法国《亚细亚学报》创刊于1922 年。由于先后参与《通报》主编的考狄、薛力赫、沙畹、伯希和、戴密微、何四维(Hulsewe ,1910 -1993 年) 均是研究中亚史的名家,所以其中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章很多,尤其在伯希和主政期间更为如此。当然,该刊物也广泛地覆盖了历史、语言、宗教、文学、考古、艺术。但直到20 世纪前半叶之前,其重点始终是研究中国与其他地区的关系史。 法国从事汉学研究最早的机构还有高等实验学院、国立现代东方语言学院、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巴黎第三大学的突厥学研究所、法兰西学院亚洲研究所中亚和高地亚洲研究中心、国立科研中心与高等实验学院合办的敦煌学研究组(现更名为“中国写本、碑铭和肖像文献研究组”) 、南特大学的蒙古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心、国立科研中心与高等实验学院合作的藏学研究中心、国立科研中心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组、阿拉伯世界、伊朗世界、吉美博物馆、中国新疆考古研究组、卢浮宫学院、喜马拉雅研究中心等。它们都是从事中亚、南亚和丝路研究的机构,形成了法国研究丝路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 二战后的长时期内,虽然法国涌现出一批驰名世界的大汉学家,但法国的丝路学研究的基本形势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人数很少,毕业后就业困难,工具书短缺,特别是没有高学位文凭。60 年代中法建交后,法国大学才为中国语言和文明专业设立与英语或德语同等地位的学位文凭,为培养新一代汉学家创造了有利条件。本世纪80 年代初,长期对外封闭的丝路中国东段向外国游客打开了门户,而过去对外开放的西段(伊拉克、伊朗、阿富汗) 却由于战乱又同时被封闭了。故原属西段的游客也大举涌入了东段。在此期间,以“丝绸之路”为名的著作大量涌现,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也不乏上乘的学术著作。 二、法国学者对陆路丝绸之路的研究在二战后的法国汉学家中,首先从事陆路丝路研究的是著名汉学家格鲁塞(Rene Grousset ,1885 -1952 年) 。格鲁塞终生未踏入过中国国门,仅有一次利用会议而短渡东瀛。但这位“超级编书匠”却出版了数十部有关中国以及中亚和东亚的巨著。其著作既通俗可读,又有严谨的科学性。他的《从希腊到中国》(1948 年) 、《蒙古帝国》(1941 年) 、《草原帝国》(1939 年) 、《1071 年之前亚美尼亚》(1948) 等,都广泛地涉及到了丝路问题。他在《中国史》(1942 年) 中专辟14 页的篇幅来论述“丝绸之路”。他深入研究了中国艺术,又在长时间内主持巴黎多家亚洲艺术博物馆,故而对丝路问题既有浓厚兴趣又具有渊博知识。他的另一部名著《沿着佛陀的足迹》(1947 年) 于1991 年再版时被列入到《丝绸之路》丛书中了。 在法国于20 世纪下半叶从事丝路研究的学者中,布尔努瓦夫人最具代表性。布尔努瓦夫人(Lucette Boulnois ,1931 -) 毕业于巴黎东方文明语言学院(巴黎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的前身) ,1972 年在巴黎大学通过博士论文《1950 年后中国与尼泊尔的社会经济关系》。布尔努瓦夫人于1963 年出版了一本综合论著《丝绸之路》。这是法国出版的第一本真正科学的、具有严格限定意义的丝路专著。书中既使用了丰富的波斯- 阿拉伯、希腊- 罗马、汉文- 藏文及印度古代资料,又使用了近现代各国学者的成果,特别是对丝绸之路沿途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重点研究的是丝路的历史概况和丝绸贸易史。此书在问世后的30 多年间,其法文本先后修订两次重版(1986年和1992 年) ,又陆续被译成德文(1964 年) 、西班牙文(1964 年) 、英文(1966 年,第2 版) 、波兰文(1966 年) 、匈牙利文(1972 年) 、日文(1966 年) 和中文(1983 和2001 年出版的笔者的中译本) 等文本出版。全书文笔优美,通俗易懂,是一部终久不衰的国际畅销书。布尔努瓦夫人于1994 年在《第欧根尼》杂志发表的论文《天马与龙涎,12 世纪之前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传播》,也颇受学术界重视。 戴仁(Jean - Pierre Drege ,1946 -) 于1988 年获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法国国立科研中心与高等实验学院联合组成的中国写本、碑铭和肖像学研究组主任、法兰西远东学院院长,同时又是高等实验学院的汉学教授。他与德国学者埃米尔·毕勒( Emile Bihrer) 合作,于1986 年出版了《丝绸之路,风景与传说》的著作。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力著,行文虽简练,资料却相当丰富。戴仁又于1988 年推出了一本附有精美插图的《马可·波罗的丝绸之路》,我国大陆和台湾均出版了中译本。书中搜集了13 世纪以来西方有关中国图画、素描画和绘画,均为稀世珍品。 雅克·昂克蒂尔(J acques Anquetil ,1932 -) 纺织世家出身,曾主编过《手工艺》和《创造性的手工艺》等丛书。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下,于1992 年客串出版一本《丝绸之路》。雅克·昂克蒂尔于1995 年还推出了另一部姊妹篇著作《丝绸之路资料集》。他辑录了丝路上口碑与文字记述、丝路最遥远起源的传说、美索不达米亚织物的残余、丝路之前的中国、养蚕业秘密的泄露、阿契美尼德时代的波斯、柏斯波利斯的粗呢、草原游牧民与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先驱(亚历山大大帝、塞琉西朝人、中国汉代人、安息人和罗马人) 等方面的资料,它实际上是为撰写前一部论著而准备的资料集。 阿里·马扎海里(Aly Mazaheri ,1914 -1991 年) 是法国伊朗裔的中亚史和伊斯兰史专家。他在伊朗完成初级学业后,于1927 年赴法留学,此后一直在法国学习和工作,先后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和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供职。由于他具有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功底,又接受过希腊- 罗马文化的培养,所以是最有资格研究丝路的专家之一。他于1983 年出版了一部《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此书后来由他亲自译成波斯文在伊朗出版,我国中华书局于1993 年出版笔者的中译本。 塞西尔·伯德莱(Cecile Beurdeley) 于1985 年出版了一本《丝绸之路,艺术品的大旅行》。此书主要是论述从希腊时代到15 世纪末,丝路上的艺术交流和某些艺术品(其中有许多收藏在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的大旅行。 法国的印度裔学者、吉美博物馆的特派员克里斯娜·里布(krishna Riboud ,1926 -) 夫人与法国古织物专家加布里埃尔·维亚尔( Gabriel Vial) 合作,于1970 年出版了伯希和探险团档案第13 卷《吉美博物馆所藏敦煌织物》。这是研究中世纪丝路上织物的一部专著,填补了法国在该领域中的空白。法国的蒙古、突厥和中亚史专家,卢浮宫学院教授让·保尔·鲁(Jean2Paul Roux) 的《中世纪探险家》(1985 年) 详细介绍了1200 -1500 年间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西方探险家。书中占很长篇幅的一章就叫做《丝绸之路》。作者的这本书与另外两部专著《瘸子帖木儿传》(1994 年) 和《巴布尔传》(1986 年) 均为法国有关丝路研究的畅销书。 让·保尔·鲁的有关陆路丝绸之路的代表作,则是他1997 年于法雅尔出版社出版的《西域的历史和文明》。这部长达500 多页的著作,共分29 章,分别论述了西域的地区、人员、草原艺术和宗教、东西方的相会、中国中原人与北部胡人、贵霜人和佛教的胜利、游牧时代、突厥人的霸权、吐蕃王朝的诞生、绿洲文明、大食人的入侵、回鹘人与黠戛斯人、回鹘人的黄金时代、世界性宗教的发展、穆斯林突厥汗国的诞生、各汗国兴旺发达的历史事件、伊斯兰土地上的突厥人、西域的古典伊斯兰文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霸权、察合台汗国、瘸子帖木儿、16 世纪的西域、帖木儿朝的复兴、1500 年的大转折期、伊斯兰和佛教瓜分西域、“黄祸论”的兴起、俄国在中亚的殖民以及近代问题。总而言之,此书论述得虽不太深刻,侧重于宏观综述,但它可以使人们全面地了解丝路沿途诸民族的历史文明,也不失为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畅销书。 研究丝路问题,古代回鹘和突厥民族史是其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法国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具有悠久传统而又成果丰硕,涌现了几代著名大家。我们仅举其中的三位当代代表人物为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