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如马克思对外债的论述:“国债不过是增加税收和满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所造成的新的需要的一种新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1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再如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将资本输出与帝国主义论相联系的论述,“金融资本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统治”(《列宁选集》,第2卷下,第80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还有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借款给中国政府,并在中国开设银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因此,它们就不但在商品竞争上压倒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而且在金融上、财政上扼住了中国的咽喉”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9页)。 17、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中华书局,1962年10月版,第1页 18、转见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18页 19、 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研究以苏联最为突出,具体的论著如鲍尔迪列夫(Б。Г。Бοлдылев)的《贷款--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工具》(1962年莫斯科版)、叶鲁萨里姆斯基(А。С。Ерусалимскии)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德国垄断组织在中国的渗透》(《历史问题》,1960年第9期) 20、李国祁:《1895年列强对中国偿日战债借款的竞争》;黄俊彦:《甲午战后筹还外债与财政的变革1895-1900)》,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十一编·中日甲午战争,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版,第667、738页。类似的观点还有陈仲秀:《英国银行界从中英借款中所获的利润》,《清华学报》(台北),1965年第5卷,第1期 21、 (美)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 Chi-ming Hou,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1840-1937(Cambridge:Harvard Uniwersity Press,1965) 23、 《关于外人在华投资的“压迫论”(1895-1937年)》,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5)》,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8月,第129页 24、 侯继明:《外国投资和经济现代化(1840-1937)》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52页 25、转见[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7月第1版,第109页 26、70年代,台湾对于外债最为突出的是王树槐的《庚子赔款》(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版);国外的研究各有侧重,如欧美是着重于涉及借款的银行和银行团,有K.C.Chan:British Policy in the Reorganization Loan to China 1912-13.Morden Asian Studies.(K.C.陈:《英国在中国善后借款中的政策》,载《近代亚洲研究》,1971年第4期)和The Anglo-Chinese Loan Negatiationa(1941-1944)-A Study of Britain‘s Relations with China during the Pocific War.(《中英贷款协定(1941-1944)--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英关系研究》,载《远东历史评论》,1974年29期)、O.Crisp:The Russo-Chinese Bank:An Episode in Franco-Russian Relations.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克里普:《华俄道胜银行:法俄关系中的一个片段》,载《斯拉夫与东欧评论》,1974年,卷宗2,第156期、B.Quested:The Russo-Chinese Bank:A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Base of Tsarism in China.(克韦斯提德:《华俄道胜银行:沙皇在中国统治的多国经济基础》)、Anthony B.Chan:The Consortium System in Republican China,1912-1913,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安东尼·陈:《民国初年的国际银行团制度》,载《欧洲经济史杂志》,1977年第6卷第3期);苏联延续原有的学术传统,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如{苏}奥斯特里科夫(П。И。Остриков)的《英国资本和中国的采矿工业(1900-1914)》(1975年莫斯科版);日本则重视西原借款的研究,论文有前田惠美子的《段祺瑞政权和日本的对华投资》(《金泽大学经济论集》12、13,1975年)、波多野善大的《西原借款的基本构想》(见《中日近代军阀的研究》,河出书房新社,1973年)、高桥诚的《西原借款的展开过程》(《经济史林》,39-1、2,1971年)等等。 27、《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十五辑,第274-248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第219页,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编印(内部发行),1988年12月版 29、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30、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内部发行),1990年12月版 31、上海市档案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内部发行),1988年5月版 32、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33、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版 34、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 35、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36、许毅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7月版 37、许毅主编,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8、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39、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3月版 40、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与方小芬合著) 41、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42、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43、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 4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5、宓汝成:《近代中国外债》,孙健:《中国经济史论文集》,第451页 46、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7页 47、汪敬虞:《浅谈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评价问题》,《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48、滨下武志:《资本主义、殖民地体制的形成和亚洲--19世纪50年代英国银行资本侵入中国的过程》,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33页 49、当然也还存在延续以前看法的研究,如陈争平的看法是,“在当时中国围绕着外债,实际上存在着结合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等因素的另一种恶性循环,即’帝国主义遏华侵略与掠夺→中国部分主权丧失,大量资金外流→中国贫困化加深,财政状况恶化→借外债度难关→外国资本趁机要挟,提出苛刻条件→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资金进一步外流→中国贫困化更为加深‘”。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与近代化中的资金供给》,《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再如汪敬虞的看法是,“国家之间的互相贷款,属于正常平等的经济交往,但是,在旧时代的中国,外国向中国政府的贷款,也成为列强相互争夺的一项权益,因为一项贷款权的取得就包含其他许多权益的攫取,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贷款优先权‘的提出就是一个明证……更为离奇的是一般借款,贷款人耽心的是怕借款人到期不能归还借款,但在旧时代的中国到期不还固然不行,但提前归还,也在不准之列”。《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50、 许毅:《前言》,《清代外债史论》,第36-37页 51、 金普森:《清代外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清代外债史论》,第52页 52、 曹均伟:《近代中国与利用外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0页 53、《近代中国与利用外资》,第40页 54、 俞建国:《清末财政性外债及其对中国自主权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0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版,第46页 55、 吴景平:《关于近代中国外债史研究对象的若干思考》,《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 56、 宓汝成:《近代中国外债》,孙健编:《中国经济史论文集》,第445页 57、 吴景平:《关于近代中国外债史研究对象的若干思考》,《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