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史记》与中国史学的实录传统(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习与探索》 张桂萍 参加讨论

第三,真实生动。清吴敏树说:“《封禅》、《平准》、《河渠》三书,所叙皆孝武朝大条目事,与后人修史作志者不同。作志要考详先代典故,叙次令明晰而已。至史公所称,皆目睹事迹……学者第能细按当日事势情形,如身执简其侧。”(吴敏树:《史记 别钞·平准书》)这是说其他史书作志大多排比史料使叙次明晰,而司马迁作三书是根据 自己亲身经历描写当代史事,能使当时的情形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使人读了如身临其 境。这一比较使《史记》的实录超越了记注史料的层面而揭示了它在史著表述上的创造 性。不惟如此,即使描写非亲身经历的人事,司马迁也能贯彻这种实录笔法。清熊士鹏 说:
    司马迁作《史记》,变《春秋》编年之法,创为传纪,凡百三十篇。余每读其列传,观其传一人,写一事,自公卿大夫,以及儒侠医卜佞幸之类,其美恶谲正喜怒笑哭爱恶之情,跃跃楮墨间,如化工因物付物,而无不曲肖。读《屈贾传》,则见其哀郢怀沙过湘投书之状,读《庄周》、《鲁仲连传》,则见其洸洋倜傥之状,读《韩信》、《李广传》则见其拔帜射雕之状,读《游侠》、《刺客传》,则见其喜剑好博倚柱箕踞之状,读《酷吏》、《滑稽传》,则见其鹰击毛挚摇头大笑之状,读《原》、《陵》、《春》、《孟》四君传,则见其弹铗负轥执辔蹑珠之状,余不暇枚举,然若此者何哉?盖各因其人之行事而添颊上三毫也。故刘向、杨雄称之为实录(熊士鹏:《鹄山小隐文集》,卷二十四,《释言》)。
    他所举的都是《史记》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列传,表明司马迁写人能够“各因其人之行事而添颊上三毫”,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选择突出的事件或细节把他们的性格特征描写出来,使人物生动而传神,读者在阅读时自然会产生如在目前的感受。明清以来此类评述多有,但还没有人把《史记》这种生动传神的风格归结为“实录”。实际上,这可以说是《史记》“实录”风格在文字表述上的鲜明特点,也是历代史家赞叹不已、追慕不已的一个目标,是史书实录风格的较高要求。
    总之,在漫长的史学发展历程中,人们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史记》实录的表述特征和精神实质,丰富了中国史学传统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史记》实录精神影响着后代史家和史著,在中国史学传统的形成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白寿彝先生说:“司马迁《史记》一书在中国史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司马迁成为笼罩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大师。”[11]不仅如此,直到今天,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仍然启发着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撰述。过去的史家难免受时代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但他们始终坚持以实录求真反对虚妄矫饰。从班固对《史记》实录精神的确认到今天,我们对它的认识应该更加丰富和深刻。近年来出现的怀疑历史真实性的思潮,只是实录传统发展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回旋,这样的回旋以后还会有,但我们坚信只要紧紧把握司马迁以来的实录精神,它仍将推动中国史学不断向着寻求真理、走近真理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8.
    [2]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3)。
    [3]何焯。义门读书记(上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罗炳良。从宋代义理史学到清代实证史学的转变[J].史学月刊,2003,(2)。
    [5]顾颉刚,等。古史辨(第七册)[M].北京:开明书店,1941.47-48.
    [6]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0-63.
    [7]顾颉刚,等。古史辨(第六册)[M].北京:开明书店,1938.441.
    [8]李大钊。史学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9.
    [9]易宁,易平。《史记》“实录”新探[J].史学史研究,1995,(4)。
    [10]吴缜。新唐书纠谬(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白寿彝史学论集(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88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