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革”以后,西域史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经过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复苏后,从8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此前所不能比拟的,而且专业化越来越强。这一方面因为是高等院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材,另一方面是由于与西域史相关的各断代史、专题史,特别是中西交通史、敦煌吐鲁番研究、考古学等学科的发展,发掘出不少新资料。而改革开放使得许多研究者得以亲身到欧美、日本,或则收集资料,或则与外国同行切磋。此外,80年代初以来,成立了中亚文化研究协会、敦煌吐鲁番学会等学术团体,有关西域史、敦煌吐鲁番学、丝绸之路、中外关系史等方面的学术会议,几乎每年都在不同地方召开;并出版了一些学术刊物,如《中亚学刊》、《新疆社会科学》、《西域研究》、《新疆文物》、《敦煌学辑刊》、《敦煌研究》、《西北史地》、《西北民族研究》、《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等,还陆续出版了一些西域史的论文集,如《新疆历史论文集》(新疆人民,1978)、《新疆历史论文续集》(新疆人民,1982)、《西域史论丛》1-3辑(新疆人民,1985-1990)、《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新疆人民,1986)等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西域史研究。以下略按时代,分专题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做一初步总结。 对于史前时期的西域,全疆各地已经发现了许多分别属于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铜石并用、青铜、铁器时代的遗址,但对其年代和性质的判断,各位研究者之间尚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论著有:王炳华《新疆细石器遗存研究》(《干旱地区新疆第四纪研究论文集》,新疆人民,1985)、《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试析》(《新疆社会科学》1985∶4), 安志敏《中国西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报》1987∶2), 陈戈《关于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新认识》(《考古》1987∶4)、 《关于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考古》1990∶4), 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国学研究》1,1993)等, 这些根据众多考古资料而做出的初步总结,代表了目前从考古材料所能认识的史前西域史。 西域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种族十分复杂。西域人种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的解释。韩康信研研究了新疆出土的大部分人骨材料,论述了古代西域的各人种分布情况,他的研究成果已汇集为《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新疆人民,1993)。目前,使用DNA等科学手段来研究古尸的方法已经提出, 徐文堪《新疆古尸的新发现和吐火罗人起源研究》(《学术集林》5,1995), 提示了这一研究方法在判断西域史学界争论已久的“吐火罗人”问题上的价值。 利用考古材料来研究史籍中所记载的古代民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马雍、王炳华《公元前七至二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中亚学刊》3,1990)、王明哲、王炳华的《乌孙研究》(新疆人民,1983)、 王炳华《古代新疆塞人历史钩沉》(《新疆社会科学》1985:1, 又收入作者《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1993)、王明哲《伊犁河流域塞人文化初探》(《新疆社会科学》1985:1)。 张广达与荣新江《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西北民族研究》1989:1), 结合考古和语言学资料来考察于阗等地的塞种。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则是利用东西方文献来全面讨论塞种人的著作,内容涉及贵霜兴起前的中亚各主要民族。 对公元前后西域史上的重要民族月氏及其所建立的贵霜王朝的研究,主要有黄靖《大月氏的西迁及其影响》(《新疆大学学报》1985 :2)、《贵霜帝国的年代体系》(《中亚学刊》2,1987 )和余太山《第一贵霜考》(《中亚学刊》4,1995)。 至于塔里木盆地及其以东地区汉以后的月氏人记录,荣新江《小月氏考》(《中亚学刊》3,1990 )和林梅村《贵霜大月氏人流寓中国考》(《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1990),对此有不同的解说。 匈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普统治过西域,匈奴的制度和文化都对西域绿洲王国产生过影响。林干著《匈奴史》(内蒙古人民,1979)、《匈奴通史》(人民,1986),并编《匈奴历史年表》(中华,1984),对匈奴及其对西域的统治做了全面的叙述。他编有二册《匈奴史料汇编》(中华,1988)。广辑汉文文献中的匈奴资料,极便学人;又把前人研究匈奴的主要论著辑为《匈奴史论文选集:1919-1979》(中华,1983)。 从汉武帝时始,中原王朝或短或长地统治过西域诸绿洲王国,更增强了双方的联系。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上编重新检讨关系史,下编研究相关的一些问题,如张骞、甘英的出使以及地理、职官、年代等问题。80年代以来敦煌地区出土的汉简,对两汉魏晋的西域与中原交往史,有一定的补充,其中马圈湾出土者,有吴礽骧《新获敦煌马圈湾汉简中的西域资料》(《西北史地》1991∶1 )和胡平生《敦煌马圈湾简中关于西域史料的辩证》(《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25,1992;《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1996)。包含西域史料更多的悬泉至出土汉简,目前尚未整理出版。 从本世纪初叶以来,尼雅和楼兰两地出土了大批汉文和佉卢文简牍,为研究公元2世纪到4世纪的楼兰鄯善王国提供了中原汉文史籍之外的当地材料,已经产生了一批中外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5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新疆考古工作者又在尼雅和楼兰两地有新收获,这些材料推动了人们对楼兰、鄯善的研究。其中侯灿对考古资料和新出汉文简牍做了整理,并讨论了一些相关问题,他的文章已汇入《高昌楼兰研究论集》(新疆人民,1990)。林海村重新翻译了国外出版的部分佉卢文简牍,编为《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初集》(文物,1988),并解读了几件新出佉卢文书,利用这些新旧资料,重新考订了鄯善王国的世系(其相关论文收入《西域文明》,东方,1995)。孟凡人先后出版了《楼兰新史》(光明日报,1990)和《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新疆人民,1995),提出许多与上述两位学者不同的观点。其他零散发表的重要论文,多收入穆舜英与张平合编《楼兰文化研究论集》(新疆人民,19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