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之所以称雄国际史坛,是因为他具有非凡的成就,突出表征 是,其一,在理论上,倡导研究总体的“社会的历史”,主张“自下而上看到的历史学 ”;其二,在历史研究实践中,推出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希尔顿致力于研究封建社会与农民问题,他著述甚丰,主要有《一个中世纪社会:13 世纪末年的西米德兰》(1966年)、《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的衰落》(1969年)、《被奴役 者争得自由:中世纪农民运动和1381年的英国起义》(1973年)、《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农 民》(1975年)、《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1976年)、《阶级冲突与封建制度危机》(1 984年)等。传统观点认为,封建主义是领主与其附庸之间存在的一种政治--军事或法 律关系。希尔顿通过深入分析社会关系特别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驳斥了 这种观点,揭示了封建制度的本质是土地所有者同受压迫的农民之间的一种剥削与被剥 削的关系。怎样看待封建社会的农民?马克思认为农民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和落后生 产方式的代表,具有保守、自私、狭隘、落后诸多缺点,因而他们不能像资产阶级那样 成为反封建的一支革命力量。希尔顿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充分肯定农民在促进整个英国 社会从封建结构向资本主义结构过渡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他不仅强调1381年农民起 义那样大规模斗争的巨大作用,而且认为“在农村公社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由持有地和 自由身份的扩展过程中,在促使农民和工匠经济获得自由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致最 后促进资本主义经营的兴起等方面,农民的抵抗都具有重大意义”[3];他既论证了农 民的斗争在推动地方行政管理和司法制度的变革方面所起的作用,还第一次指出了英国 农民在促进近代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反对封建隶属 关系的自由权利的确立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是资产阶级的一项特殊贡献,……而是封 建时代的农民阶层的贡献。”[3]“中世纪农民留给近代世界重要的、虽然难以捉摸的 一项遗产就是不向老爷承担义务甚至不表示遵从的自由人观念”。[3]希尔顿提出的一 系列创新观点为国际史坛所公认,使他早已成为与前苏联的科斯敏斯基、法国年鉴学派 的第三代核心勒·鲁瓦·拉杜里等齐名的中世纪史研究专家。 多布和霍布斯鲍姆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多布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发展研 究》(1946年)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广泛研究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史, 批驳了资产阶级学者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种种界定,坚持资本主义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生产 方式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了封建制度的性质和瓦解原因,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时 间、途径及早期发展的几个阶段。多布的观点引发了一场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关于封建主 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的大讨论。卷入这场讨论的除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外,还有一 大批国际学术权威,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依附理论”的创立者安德烈·弗 兰克、美国社会学家、“世界体系理论”的创立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国史学家尤 金·吉诺维斯、罗伯特·布伦纳和日本史学家高桥幸八郎等等,这极大地促进了对中世 纪后期和近代初期的世界史研究。这场讨论实际上是两种理论的较量,一种着眼于社会 生产关系之外,强调商业市场关系,人口变动等经济因素的作用;另一种则立足于生产 关系之内,强调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的作用。多布倡导后一种理论并影响了许多学者。 霍布斯鲍姆说:“给予我们决定性影响的主要著作是莫里斯·多布的《资本主义发展研 究》,该书系统阐述了我们的中心问题。”而霍布斯鲍姆本人在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的 独特贡献是,他从世界史的宏观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在《革命 的年代》(1962年)、《工业与帝国》(1969年)、《资本的年代》(1975年)、《帝国的年 代》(1987年)等著作中,霍布斯鲍姆阐述了资本主义从欧洲向世界各地扩展的各个不同 阶段。他贯彻总体史观,全面考察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艺术、宗教等各 方面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了涵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诸层面的总体史。 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惟有希尔顿长期专门研究英国17世纪革命史。他撰写了 几十部有关论著。围绕英国革命发生的史学争论的焦点是:这次革命的性质以及这次革 命中反封建力量的阶级构成。关于前一个问题,希尔除了承认英国革命是一场像法国17 89年资产阶级革命那样伟大的社会运动外,还进一步指出它是一场社会革命,即它不只 是政治的、经济的或宗教的,它还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希尔的另一个著名观点是 ,英国革命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说它是一场“由资产阶级进行的或自觉促成 的”革命,而是指“这场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革命的国家开 辟了道路”。[4](P10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对资产阶级革命作出明确的释义,希 尔对英国革命资产阶级性质的释义使我们感到,他已认识到在某些资产阶级革命中,革 命性质、阶级内涵与革命成果三者往往不会那么齐整地符合经典的定义,常常在这一点 或那一点上出现差异或错位现象。至于后一个问题,希尔认为,正是中产阶级(由多数 商人、富裕工匠、自由农民和富有的佃农组成)才是英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与主力军,而 英国革命是“普通人”(由中产阶级和底层群众组成)的革命。很多历史学家认识不到这 一点。总之,希尔的学术成果反映了当代西方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英国17世纪革命 史的最高水平,毋庸置疑,今天只要研究17世纪英国史,那么就必须重视希尔的著述。 在英国,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费边社的韦伯夫妇、自由党的哈孟德夫妇和社会主义 者柯尔曾先后研究工人运动史,并把工运史从一般政治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 学。 比较而言,汤普森对工人运动史研究的贡献最大,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 年)堪称创学派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版再版,风靡各国,赢得很高评价。美国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布鲁尔认为:“这本书影响之大,乃至一切历史学家若要写18世纪 末19世纪初的英国史,无一可以避开该书的观点而不谈”。“写法国革命到第一次会议 改革这段时期的一切著述,无一不受到汤普森那本划时代历史巨著的影响,它站在战后 第一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最高峰”。[5]汤普森的阶级理论尤其引人注目。传统 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总是根据对列宁阶级定义的片面理解,把阶级看作一个单纯的经济范 畴。汤普森不囿陈说,他通过研究1790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提 出了对“阶级”的崭新见解:“我说的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把一批各各相异、看来 完全不相干的事结合在一起,它既包括在原始的经历史,又包括在思想觉悟里。我强调 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把它看成一种‘结构’,更不是一个‘范畴’,我把它看成 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而且可以证明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当一批人 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的),感到并明 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 了。阶级经历主要由生产关系所决定,人们在出生时就进入某种生产关系,或在以后被 迫进入。阶级意识是把阶级经历用文化的方式加以处理,它体现在传统习惯、价值体系 、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中。如果说阶级经历是可以预先确定的,阶级意识却不然。”[6 ](P1~2)“阶级是人们在亲身经历自己的历史时确定其含义的”[6](P3~4),“阶级既 形成在经济中,也形成在文化中”[6](P6)。可见,汤普森的阶级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 素、社会生产关系、人的能动性、阶级意识、阶级斗争同物质经济条件之间的一种辩证 的双向作用。而汤普森把“阶级”的概念与阶级觉悟及其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紧密地联系 起来,则反映了他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倾向。汤普森的阶级理论尽管并不完善,但它 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工人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的关系、前工业化社会中“没有阶级的阶 级斗争”、工人阶级形成和工业革命或工厂制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此外,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密里本德对英国 工党史和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史的研究,就填补了英国政治史研究领域缺乏马克思主 义研究的空白,他的《议会社会主义》(1961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家》(1972年) 、《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1977年)和《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1982年)等著述是这方 面的佳作。又如,威廉斯是文化史研究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化理论专著《文化与社会》 (1780-1950)(1958年)和《漫长的革命》(1961年),改变了文化理论的传统范式,开辟 了从社会大视角和多语境条件来诠释文化的新领域--文化研究的先河,同时也奠定了 他作为文化研究先行者的地位。在当代世界如火如荼的文化研究中,人们常常把威廉斯 与法国的巴尔特、德国的哈尔马斯和前苏联的巴赫金等著名思想家相提并论,足见其影 响之大。 总之,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并对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 响。正如美国学者所承认的那样:“除了特纳的边疆理论,也许没有任何其他历史著述 能像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与汤普森并驾齐驱的霍布斯鲍姆、鲁德、哈 里森和英国社会史学家中的其他明星那样受到美国学术界的如此热切欢迎,并给予美国 学术活动如此强大的推动。”[7](P25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