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重同非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对话。正如汤 普森在其理论性著作《理论的贫困及其他》(1978年)中所说:“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 学派是指这样一批历史学家,他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按照威廉·莫里斯所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 方法从事历史研究。”[8](P33)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反对斯大林式的教条的马克思主 义,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历史,从而得出自 己的结论,而不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 某些结论。他们重视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但反对庸俗的阶级斗争归结论。 他们坚持唯物史观,但反对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同时强调上层建筑和文化及思想因素的 重要作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注重同非马克思主 义者进行对话与合作。典型的例证是,《过去与现在》杂志在创办伊始就有意识地办成 一个基础广泛的合作性刊物,不仅其编委会吸收了像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社会学家 菲利浦·阿布拉姆斯和人类学家杰克·古迪这样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合作共事,而且数 十年来刊载了大量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优秀论文,使得该刊成为公认的具有国际性影响 的学术刊物。此外,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还就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与国际上的非马克思 主义学者进行交流,如前述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讨论。通过交流与对话,各学派之 间互相影响,吸取对方有价值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用以丰富和发展自己,正如霍布斯 鲍姆在《英国史与年鉴派》一文中所说,他们从法国年鉴学派那里获益匪浅。 第二,主张“自下而上看的历史学”。作为一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史学传统,历史是 领袖的或英雄的或帝王将相的历史,而一般生活于基层社会的人民大众则永远是可有可 无的历史陪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鉴于世界历史进程出现的重大变化及传统史学 存在的明显缺陷,愈来愈多的史学家摒弃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史学,转而研究下层 民众的历史或民众的日常生活史。这在法国年鉴学派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但他们只是把 劳动大众及其“精神状态”视为长时段静态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件,当作一种消极、沉 默与潜在的力量而非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力量加以描述。这种史学充其量是“下层的史 学”(history of the bottom)。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独到之处是,他们倡导“ 自下而上看的历史学”(historyfrom the bottom up)。这种史学不仅把历史上被压 迫、被剥削、受歧视、受排斥的普通劳动者作为历史研究对象,而且还从他们的立场和 观点来考察与解释历史,换言之,即以社会下层人民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着重探讨人 民大众的生活经历与斗争及其对整个上层社会的影响和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希尔 顿看来,“如果从下往上看而不是从上往下看社会,我们就有可能获得整个社会和国家 的较为确切的图景”。[4](P85~86)于是,希尔顿研究农民社会,希尔研究英国革命前 后人民大众的清教运动和文化活动,汤普森研究英国工人的大众文化,汤普森夫人多萝 茜·汤普森研究宪章运动的普通成员,萨缪尔研究伦敦东区的下层社会,霍布斯鲍姆则 研究近代初期农民反抗资本主义扩展的各种原始斗争,诸如社会盗匪、农村秘密协会、 千年王国运动等,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下而上看的历史学”。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自下而上看的历史学”并不排斥对统治阶级或上层社会的研究,如希尔研究革命 时对上层的关注以及安德森在其《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1974年)和《绝对主义国 家的系谱》(1974年)中对国家所进行的宏观历史考察,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倡导“新社会史”,强调研究总体的“社会的历史”。在英国,以乔治·屈维 廉的《英国社会史》(1942年)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史是所谓“把政治排除在外的人民的历 史”,其实这是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历史学,主要研究家庭、工厂(或农场)及社区的日 常生活状况、道德和习俗的历史。而1964年建立的剑桥人口与社会结构史研究小组则倡 导“人口与社会结构史”,主张运用包括数理统计在内的历史人口学的新方法,从各地 教会簿册中挖掘新资料,试图通过结构分析,探索在人口变动的数量关系背后的社会关 系。这两种社会史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缺陷,即缺乏总体史观,因而无法揭示社会历史发 展的内在联系,更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性质与变化。有鉴于此,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倡导“新社会史”,强调研究总体的“社会的历史”,即研究全社会的历史。“希尔和 汤普森两人都批评了那种不把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与对过去的更加综合的解释、无论是静 态还是动态的解释相联系的现象”。[9](P183)特别是霍布斯鲍姆在《从社会史到社会 的历史》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整体社会史观。[10](P10~21)。 综上所述,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与非马克思主义 者对话,注意吸取其他社会科学和流派的长处,坚持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历史 来研究,肯定人民大众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囿陈说,勇于创新。这都是值得 我们学习、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乔治·古奇。十九世界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庞卓恒。让马克思主义史学宏扬于国际史坛--访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 顿[J].史学理论,1987,(3)。 [4]H·J·kaye.The British Marxist Historian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 4. [5]约翰·布鲁尔。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种流派[J].世界历史,1983,(6)。 [6]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前言(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7]Michael Kammen.The Past Before Us[M].New York:Ithaca,1980. [8]E·P·Thompson.The P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 Essays[M].London:Merlin,1 978. [9]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E·J·霍布斯鲍姆。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A].蔡少卿。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 视野[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