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傅斯年《故书新评》的文献学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王子今 参加讨论

    二、“因其疑可见其真”
        《故书新评》五种中首列清梁玉绳撰《史记志疑》三十六卷。题注:“《史学丛书》本最易得。”
        傅斯年开篇就写道:“世之非难此书者,恒以为疑所不当疑。自我观之,与其过而信之,毋庸过而疑之。”在“与其过而信之,毋庸过而疑之”句下,特别标有着重号,用意是明显的。傅斯年又指出:“中国人之通病,在乎信所不当信,此书独能疑所不当疑。无论所疑诸端,条理毕张,即此敢于疑古之精神,已可以作范后昆矣。”
        对于这一观点,又有较为详切的论说。傅斯年说:“读者以吾言为过乎,则请详其说。中国学术,壅塞无过唐代。唐代所以独敝者,实缘拘泥成说,信守师法,《五经正义》之伦,‘例不破注’,直类清朝‘高兴讲章’耳。赵啖《春秋》之妄,韩李《论语》之陋,虽不可以为是,而自信之风,以启其端。宋代学术再兴,则以此精神为之本也。《老学庵笔记》云:‘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及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嗟乎,陆游、王应麟以此致憾,不解宋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所以非前人所及者,正赖不难疑经之精神,树其本也!”对于宋儒“不难疑经之精神”,傅斯年又评论说:“论《诗》至王安石,可谓斯文扫地矣。‘视尔如翘,贻我握椒’之解,难为他说得出来。然安石不云乎,‘原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想变秀才为学究。’王氏五经说之作,正教人敢于自用,虽逾轨物无伤也。”
        对于宋代学术总的评价,傅斯年说:“宋儒所蔽,在于观察不肯精密,不能为客观的研究。若其疑古之处,正其所以超越汉唐处。”
        有清以来的疑古之风,傅斯年也有所总结。他说:“再就清代学术而论,顾炎武、阎若醵(璩),皆善于疑古者。毛奇龄辟草莱,斩荆棘,阮元推之,谅矣。降及乾嘉而有古文之学,及于嘉道而有今文之派。凡此所以造诣独深者,皆以变古为其内心所有发明,乃敢于自信,不轻信古人之效也。于是可知学术之用,始于疑而终于信,不疑无以见信。若《史记志疑》者,原非创造之才,独此过疑之精神诚哉不可没也。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一书,不伪者亦伪之;然较之伪者亦不伪之,度量相越,不可以道里计其短长也。”傅斯年所说“敢于自信,不轻信古人”,方可以有所“发明”,以及“学术之用,始于疑而终于信,不疑无以见信”的见解,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学术规律。
        《史记志疑》一书之所以有重要的价值,可能主要不在于“创造”,而最可贵于“此过疑之精神”。这是因为《史记》一书累世历经窜扰,内容有所错乱。对于这一过程,傅斯年称之为“《太史公书》(注:原注:“从钱晓征考订名。”)遭厄最甚”,并总结为“五厄”:“迁以直谅之才,不为暴君隐恶。其书在于当年,未能溥行于世。虽曰‘藏之名山’,终无补于‘书缺简脱’而又经杨终之受诏删定。褚少孙学非通人,‘妄言补苴,污秽旧史。’其后增益削改者不一家,以至颠倒错乱,读者淆焉。此一厄也。班固者,宗法子长,如其体制;仅具体而微,未尝‘青出于蓝’也。其必掩人之善,衒己之长;其毁子长之言,竟无一语不刺谬者。然而班书行世,司马微矣。此二厄也。汉魏六代学人,于此书未知见重。徐广、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之徒,均非通才,故义多不彰,词每曲解。《汉书》上闻君主,受诏传学,服虔以来,训解昭晰。自此而降,孟坚每多忠臣,子长终无‘巨子’。此三厄也。师古校《汉书》,归其本始,后人窜改,尽加删刈。至于宋明板本校正,代有其人,本书真面,流传今世。若夫《史记》,则注者既无令善之才,是正词文,而俗子妄人,每加改易。至于今日,竟成断烂不可读之书。此四厄也。宋人射策之学盛,渐有以论时文之法论《史记》者。明人归有光,清人方苞、吴汝纶辈,复就太史公书,圈点涂识。误字则认为笔法,脱简则认为笔法,后人改补矛盾处则认为寓意。持此方术以论《史记》,下于束高阁者一万等。此五厄也。而《史记》真不成书矣。”可以看出,傅斯年在这里,其实简略概述了一部《史记》学史,包括《史记》流传史和《史记》研究史。其中识见,多有超拔绝异之处。作为一个不到二十三岁的青年学生而能够发此深刻透彻之论说,在今天看来,是令人吃惊的。五四先行者们大多都有深厚的国学根基,方能够准确地击中旧文化的要害,这与二十世纪晚期的一些激烈的文化批评者们往往以空疏之论立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傅斯年说,“此《史记志疑》者于矛盾之端,错简之处,增考之迹,诂训之义,皆致其疑。因其疑可见其真。古文家文法之谈,村学究史笔之议,可假此括清之矣。世有愿为子长之学者,刊落妖言,复其朔始,则玉绳之作,其导源也。”他提出了一个文献学的原则,可以说也是文化研究的共同的原则,就是“因其疑可见其真”。这一观点,现在看来,也是有价值的。
        傅斯年力倡“敢于疑古之精神”,以为是推促学术进步的首要条件。他在《故书新评》中以对于《史记志疑》的评价作为首篇,不是偶然的。
        疑古,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文献学研究中,曾经成为一种体现出革命意义和科学精神的学术主流。究其前源,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起“敢于疑古之精神”的鲜亮旗帜,而旗手之一,就是傅斯年。
        傅斯年就梁玉绳的这部名著作总体评论时,对于其学术优劣有中肯的判语:“是书之长,在于敢于疑古,详于辩证。其短则浮词充盈,有甚无谓者。又见其细不见其大,能逐条疑之,不能括全体为言。盖于《史记》删改之迹,犹不能直探其本也。崔怀琴之《史记探源》,视此进一等矣。”(注:《新潮》第一卷第一号,第一册第139页至第141页。)这样的评断,应当说是公允的。
        傅斯年对于《史记志疑》的分析以及他后来开设《史记研究》课程的讲义稿,(注:岳玉玺、李泉、马亮宽:《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206页。)都值得汉史学者、《史记》学者,以及中国文献研究者们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