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刘家和 参加讨论

四、《左传》中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关系
    以上说了《左传》中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现在再就一些实例来辨析此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左传》桓公六年记,楚武王侵随而又派使者去谈和,他的一位大臣建议等随国使臣到达时故意示弱,诱随追击,以歼灭随。随使臣看到假象,回去果然建议追击楚军。随大夫季梁说,楚大随小,小不敌大。要小能敌大,那就必须是“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随君说,他祭神的用品很丰盛,怎能说不信于神呢?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其何福之有?”随君听了季梁的话,未敢追击楚军,免了败亡之祸。
    从季梁的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与神的关系以及君与民的关系,并且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国君要向神祈福,当然要向神献祭。这一点随君看到了。但是这还不够,还要看他是否信于神,这一点是关键所在,而随君恰好没有看到。季梁说得清楚,献神的祭品好,那必须意味着人民的实际生活好;祭品好而人民生活不好,那就是对神说了假话,就是不信于神,自然也就不能得福。所以,国君要想得福于神,就得取信于神;而要取信于神,就得先“忠于民。”“忠于民”恰好是“信于神”的不可或缺的前提。这样,在君民之间的张力关系中,神作为仲裁者也就侧重于民的一面;于是,《左传》中的神竟然也有了民本思想的倾向。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另一个类似的例子。齐景公患了疥疮,又有疟疾,经年不愈。诸候的使者来问候的很多。于是有人对齐景公说,现在我们祭祀鬼神比从前丰盛,可是国君的病长期不好,让诸侯担忧,这一定是祝和史的罪过,请诛祝、史。齐君听了很高兴,把此事告诉晏子。晏子说,如果国君有德,祝、史祭神时如实报告以向神求福,那么神是会降福的;可是,如果国君无德,祝、史祭神时只好说假话,那么鬼神就会降祸。齐君问晏子那怎么办?晏子说,现在国家的问题很多,“民人苦病,夫妇皆诅。祝有益也,诅亦有损。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虽其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君若欲诛于祝、史,修德而后可。”
    晏子这一段话的前一部分,说的也是要信于神,不必再论;其后一部分,又说到少数人在神前为君祝福终不如多数人的诅咒有力。在君和民之间的张力关系中,神又总是会听多数人的话,而不会听少数人的话的。这样,神从多数也就是一种重民的思想倾向了。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卫献公被卫人放逐出国,晋悼公问正在身边的师旷说:“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师旷回答说:“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杨伯峻以为当作‘生’,可从),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师旷的这一段话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君是天所立的,是司牧(统治)人民的;第二,如果君良,能尽为君之责,民就只能敬君、爱君、畏君,而无抗君之理;第三,如果君不良,使百姓失望、社稷无主,那么此君就是未尽到为君之责,就失去了天立君的目的,从而也就是可以推翻或放逐的;第四,天之所以如此对待国君,那是因为“天之爱民甚矣”,故不能容许一人“肆于民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天、君、民之间的三个梯级:天治君,君治民,这是一般的正常原则。可是,君对民的统治又不能是绝对专制的,因为天意又是受民心影响甚至支配的;于是就又出现了民心、天意、君权兴亡这样的三梯级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三梯级的关系联接起来,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三者循环影响的圆圈。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少不了一个“天”来起调剂作用的。如果没有中国的人本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有民本思想而只能有专制思想。同样,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总是以民本思想作为其内容的;如果没有中国的民本思想,那么也就会失去中国古代的独具特色的人本思想。所以,只有看清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才可以说对二者各自的特点有了了解。
    从《左传》研究史的角度看,自杜预以下,中国学者越来越不易了解其中的民本思想,直到梁任公提出古代有民本思想时为止。清代杰出学者汪中发现了《左传》中的人本思想,实为不凡之见;可是他未能将它与《左传》中的民本思想联系起来,因而也就未能把问题推向更深入的一步。汪中的局限性是他的时代所决定的。梁任公提出古代民本思想,可能是受了日本人的影响。日本人安井衡作《左传辑释》(刊出于明治四年,即1871年),其前言中就提出《左传》对于无道之君是主张批评的,虽然他没有明确地提出“民本思想”这一个词。安井之所以能见及于此,看来也与其时日本的历史条件有关系。不过安井又未能注意到《左传》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的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而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一旦我们把《左传》中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结合起来观察,那么就可以发现,这种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在于:在君主统治人民这一环节上,其关系是直接的,也是无弹性的;而在民意作用于君主这一环节上,其关系就是间接的,并且因为隔着“天”这一个中介而成为有弹性的了。因为,在这种思想体系里,君主受命于天,从而对天负责,而不对民负责;君主无道伤民,民怨上达于天,天才或早或迟地警告、惩罚以至变置君主。在这里,就表现出两个弹性极限:其一,君主如非大无道,天是不会遽然变置他的(其实是,民怨如不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是不会轻易对君主的地位提出挑战的);其二,君主的无道只有达到使人无可容忍的程度,天才会改命新君,革旧君之命,实现改朝换代(其实是,只有当民怨和人民反抗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旧的王朝才有可能被推翻)。于是只要在这种弹性极限之内,君主有其恣意妄为的自由,而其反抗者(如起义农民)也只能落一个“败则为寇”的下场。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悖论:本质实为民心的“天意”在这种思想体系里原是一种起调节作用的理性,可是它的实现却只能在暴力的革命中才能完成。自从《诗》、《书》叙述商革夏命、周革商命以下,大多数改朝换代都是这样实现的;一些以“禅让”为名的篡权夺位,实际也是以暴力为其后盾的。在这样的历史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以天为中介的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我们不能忽视《左传》中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结合的思想体系里的合乎理性的成分,浪费其中的宝贵资源;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其中的局限性,误以为那在今日还有其现实的价值。我们需要从历史获得的是其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