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桓甲午日记稿本及其价值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学术界对近代人物张荫桓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对张氏与晚清政局的重要关系缺乏应有的认识外,相关资料的零星分散乃至缺乏可能也是客观因素。近10余年,随着张荫桓戊戌日记等新材料的披露,学者们围绕张氏与清季内政外交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王贵忱:《张荫桓其人其著》(载《学术研究》1993年第6期)、《张荫桓戊戌日记后记》(载《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苏晨:《张荫桓与戊戌变法之谜》(载《东方文化》1994年第3期)、《张荫桓与戊戌英德借款》(载《学术研究》1994年第6期);李吉奎:《张荫桓与戊戌变法》(收入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马忠文:《张荫桓与戊戌维新》(收入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黄遵宪、张荫桓关系考论》(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9期)等。),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位“甲午至戊戌间之幕后大人物”(注: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64页。)所发挥的特殊影响和作用。 最近我们在整理张荫桓日记的过程中,对分藏各处的张荫桓甲午日记未刊稿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注:在查询和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罗久蓉先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桑兵教授、南京博物院徐湖平院长、凌波女士、常熟博物馆钱濬馆长及朱育礼先生均提供了热忱的帮助,谨此特致谢意。)。这部分日记虽然数量不多,内容却十分重要,对研究甲午战争前后政局以及对日议和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记稿本的基本情况 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县佛山镇人,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张氏早年放弃科举,投身洋务活动,由捐班进入仕途。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清政府驻美国、西班牙(当时称日斯巴弥亚)和秘鲁三国公使,光绪十六年(1890年)回国,以太仆寺卿担任总理衙门大臣,光绪十八年(1892年)官至户部左侍郎。光绪二十年(1894年)底奉命与湖南巡抚邵友濂一起前往广岛议和。在戊戌变法中,张氏支持仿效西方进行改革,并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政变发生后,被革职发配新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重修旧怨,下令将张荫桓处死。 张荫桓虽出身捐班,却才华横溢,工诗词,富收藏,有《铁画楼诗文稿》(六卷)、《铁画楼诗续钞》(又称《荷戈集》,两卷)传世。有关张荫桓的著述情况,王贵忱先生曾经撰文予以全面的介绍(注:参见王贵忱:《张荫桓其人其著》,《学术研究》1993年第6期。)。张氏日记,除了他担任驻美、西、秘三国公使期间所写的《三洲日记》于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年)在北京刊行外,目前已影印出版或见诸著录的稿本只有王贵忱先生收藏的戊戌日记(注:该日记经整理标点后曾连载于《广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3、4期和1988年第1、2期。1999年王贵忱先生对释文重新修订,由澳门尚志书社影印出版。)和分藏于海峡两岸有关机构的甲午日记。本文将主要介绍三种甲午日记稿本的基本情况。 现存张荫桓甲午日记稿本,分别藏于常熟博物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图书馆和南京博物院三处,共四册,仍是残稿。原稿均用作者自印绿格竹纸稿纸所写,半页八行,版心有“铁画楼”三字,与王贵忱先生所藏戊戌日记手稿完全相同。 常熟博物馆收藏一册,时间起于光绪二十年甲午正月初一日(1894年2月6日),止于二月三十日(1894年4月6日),连续两个月没有中断,相对比较完整。据常熟翁同龢纪念馆原馆长朱育礼先生言,这册日记为近人俞仲久(名炳恒,江苏常熟人)所捐献。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收藏两册:一册起自光绪二十年三月初一(1895年4月7日),止于五月初一(1895年6月4日),其中三月初四日及初五日部分内容缺损;另一册起自七月初一(8月1日),止于七月二十五日(8月25日),其中七月初五至初八、七月二十日部分损毁。其中第一册首页附有康有为的题记: 呜呼!此吾邑张樵野尚书甲午札记也。尚书既以戊戌党祸抄没戍新疆,庚子以谏用拳匪惨戮。此册经如劫流于外,张君有楣以记中有誉我语,因赠我。中多记□□事,关涉颇大,若朝章国故尤夥,足与常熟日记参考。若夫生死患难文酒过从之感,追思萦欷。天游。 “天游”是康有为晚年的别号。从题记可知这部分日记是由张有楣(此人事迹不详)赠送给康氏的。日记中提到的“常熟日记”应指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翁文恭公日记》(翁同龢为江苏常熟人),康于1927年3月在青岛逝世,故康氏写此题记当在1925~1927年之间。另外,在第二册的最后一页,钤有收藏机构的印章,表明“来源”是“康先生”,时间是“1968.11.5”。笔者推断,此“康先生”应该是旅台的康有为之孙康保延先生。可见,这两册日记应是康氏后人捐献给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的。 南京博物院收藏一册,起于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六日(1894年11月23日),止于十二月三十日(1895年1月25日),连续无中断。这册原稿也是常熟俞仲久的旧藏,上世纪60年代捐献给国家。该册后附曹菊生跋,对收藏经过记述较详: 张荫桓甲午(清光绪二十年)日记,一九五六年常熟俞君仲久所赠,时在得马建忠东渡日记之后数月,而所记事则在马记前数月,二书均为有关中日战争之记载,同时获得,亦巧矣。稿封面题“甲午日记”,但无署款,俞君谓出荫桓手笔,而稿之来源不明,经细审其内容、字迹,确为荫桓遗墨无疑。记始自甲午十月二十六日,时以户部侍郎入直总署,中日战争方殷,颇多与外人交往。及十一月二十四日奉旨与邵友濂赴日议和则记自京至上海行程,至翌年元旦放洋止,惜以下未再继续。张字樵野,广东南海人,曾出使美、日、秘等国,后因与康有为交,谪戍新疆,未及赐缳,于庚子年论斩戍所。著有《三洲日记》行世。此为未刊稿,虽为断简,然吉光片羽,颇有史料价值,足供史学界参考之用。而俞君化私为公之精神可感,并书此以表谢意。一九六零年三月,曹菊生记,钱海岳书。(注:据朱育礼先生言,“曹菊生曾为书贾,解放初苏南文管会到常熟接收土改散落出来的图书,因虞邑图书大部分入藏南图,曹亦随之供职。后又多次回乡收购图书,得赵氏旧山楼书目,文革中卒于家乡。”) 现存四册甲午日记稿本虽非全璧,内容却十分重要,所记除日常交往和例行公事外,也涉及宫廷动态,特别是涉及甲午战争后期的议和活动,因而具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