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袁宏史学思想再探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济宁师专学报》 周文玖 参加讨论

袁宏还论述了产生君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说:“《书》称‘协和万邦’,《易》曰‘万国咸宁’。然则诸候之治,建于上古,未有知其所始者也。尝试言之曰:夫百人聚,不乱则散;夫一人为主,则斯治矣。有主则治,无主则乱”[②]这与郭象的观点非常相似,郭象也认为社会必然要产生一个最高统治者,他说:“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③]就是说,人聚在一起,如果没有统治者,结果就是要么乱,要么散。这两种可能都不是人所希望的,这样就必须有一个有才能的人作为他们的统治者。如果有才能的人很多,那也只能有一个统治者,即使一时没有有才能的人,那也不能没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也就是说,不但圣贤统治是合理的,就是愚人统治也是合理的。
    对于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礼,袁宏认为是圣人根据“自然”之理而制订的。《后汉纪·卷十二》袁宏曰:“夫礼者,治心轨物,用之人道也。其本所由在于爱敬自然,发于心诚而扬于事业者。圣人因其自然,而辅其性情,为之节文,而宣以礼物,于是有尊卑亲疏之序焉”。即是说,礼是圣人根据人的“爱敬自然”的本性而制定的,合乎“自然”。为什么说“其本所由在于爱敬自然”?《后汉纪·卷九》的议论回答了这个问题:“昔圣人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患,躬亲其事,身履其勤,使天下之民,各安性命,而无夭昏之实。是以天下之民,亲而爱之,敬而尊之”。至于为什么出现“圣人”和“天下之民”的差别;袁宏在论中没有涉及,不过从他的逻辑中可推断出来,这也是“自然之理”,因为他说:“男女之别,自然之理”,[④]那么圣人和天下之民的区别也是如此了。就是说,不管怎样,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这是符合自然而不能改变的。所以,尽管袁宏承认历史的发展变化,对礼的损益表示赞同,但在礼的根本问题上,他是不让步的,他说:“夫尊卑长幼不得而移者也,器服制度有时而变者也。”[⑤]
    对于礼的作用,他也有许多论述,认为“礼备”、“礼顺”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有决定的意义。他说:“夫礼备者德成,礼顺者情泰。德苟成,故能仪刑家室,化流天下;礼敬顺,故能影响无遗,翼宣风化。……斯乃君臣尊卑之基,而德和合洽之本也。是以大道之行,上下顺序,君唱臣和,其至德风教,系乎一人,政化行于四海,无犯礼而王迹彰矣。”[⑥]
    礼作为维护“名教”的工具,其产生也是符合“自然”的。“名教”在东汉末年,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但在魏晋玄学的撞击冲洗下,又恢复了活力。袁宏利用玄学的理论,把“自然”的概念引进来,使名教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名教”经过魏晋玄学的洗炼,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复归。
    (二)道本儒用的政治理论基础。
    将“儒道”揉合,利用道家的理论,去论证和补充儒家的政治思想,在袁宏史论中表现得也很突出。其揉合的方式,用他的话说,就是“道明其本,儒言其用”。
    《后汉纪·卷十二》的史论,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论述:
    “尝试论之曰:夫百司而可以总百司,非君道如何情动,动而非已也。虚无以应其变,变而非为也。夫以天下之事,而为一人,即精神内竭,祸乱外作。故明者为之视,聪者为之听,能者为之使,惟三者为之虑,不行而可以治,精神平粹,万物自得,斯道家之大旨,而人君自处之术也。夫爱之者,非徒美其车服,厚其滋味,必将导之训典,辅其正性,纳之义方,闲其邪物。故仁而欲其通,爱而欲其济,仁爱之至,于是兼善也。然则百司弘宣,在于通物之方,则儒家之算,先王教化之道。居极则玄默以司契,运通则仁爱之以教化。故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其可知也矣”。
    这一大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谈的是道家的统治思想:以虚无为本,“虚无以应其变”。就是说,社会事物非常繁多,需要很多机构,很多官吏进行管理,国君不能事必亲躬。以国君一人的精力去处理国家事务,即使殚精竭虑,也不免祸乱外作。关键在于用人,国君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国君不动就可以使天下大治,万物自得,这是道家统治的基本思想。第二层谈的是如何利用儒家的统治手段的问题。袁宏认为道家说的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儒家谈的是具体做法,而这些具体的做法应符合道家根本原则。他把儒道统一起来,以道为本,以儒为用,道儒并用,这是袁宏“儒道揉合”的基本思想。
    对于司马谈崇尚道家、班固崇尚儒家,他认为都失之于片面:“寻史谈之言,以道家为统;班固之论,以儒家为高。二家之说,未知所辩”。[⑦]
    除了以上对道、儒两家的评论,袁宏还评论了阴阳家、名家、法家、墨家等四家,因论述较长,恕不引述。在评论中,他不仅没有责备诸家的不足,而是指出它们都有合理之处。应以道家为本,“随时之迹,总而为治”。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袁宏强调了道儒揉合并用,而不象司马谈有明显的排儒倾向。
    “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基本上概括和反映了袁宏的学术思想倾向和政治思想,是他阐发历史见解和政治见解带有指导性的理论。他的许多史论,都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三)以无为本,尚简易、顺人心的政治思想。
    这是袁宏政治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是他以道家思想为政治理论基石的体现。对于这一思想,袁宏的议论比较零乱,不容易把握他的全部内涵和内在逻辑。然而,读了郭象关于“无为”的理论,对袁宏的繁杂议论,就能比较容易理出头绪了。
    在《庄子·在宥》中,庄子说:“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郭象注云:“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自为,则性命安矣。不得已者,非迫于威刑也,直抱道怀朴,任乎必然之极,而天下自宾也”。就是说,无为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不是默然拱手而坐。无为就是顺自然。每个人都有他的本性,都有他天赋的能力,统治者所要做的事,就是让每个人发挥他的能力,任其自为。每个人都自为,统治者就可以无为了。这种无为,实际上就是有为。有为是效果,无为是手段、是目的。按照郭象的思想,无论什么人,只要是任性而行,都是无为。他说:“天下何所不无为哉?故主上不为冢宰之任,则伊、吕静而司尹矣。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则百官静而御事矣。百官不为万民之所务,则万民静而安其业矣。万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则天下之彼我静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及下昆虫,孰能有为而成哉?是故弥无为而弥尊也”[⑧]。就是说,一切人都可以无为,上自皇帝,依次宰相、百官、庶民乃至昆虫,互不干扰,各安其事,本着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这样,每个人都能满意。“有为”不能成功,无为才可以成功,所以,越无为越好。
    袁宏在这点上显然受了郭象的影响,他也认为:最高统治者应以无为为本,要无为而治,反对多欲政治。为此,就必须尚简易、顺人心,使人人各安其性,这样,才能“上下休嘉,比德天地”。
    首先,袁宏在史论中,用了很多语言谈了顺人心的问题。顺人心,就是要顺乎人的自然之性情。《后汉纪·卷二十五》袁宏曰:“在溢则激,处平则恬,水之性也。急之则扰,缓之则静,民之情也。故善治水者,引之使平,故无冲激之患。善治人者,虽不为盗,终归刻薄矣。以民心为治者,下虽不时整,终归敦厚矣。”
    卷十七袁宏曰:“古之帝王所以笃化美俗,率民为善者也。因其自然而不夺其情,民犹有不及者,而况毁礼止哀,灭其天性乎!”
    在史论中,袁宏动辄称赞“古之帝王”如何顺人心,因自然;对秦及以后的“中古之世”,他的批评是毫不留情的,就连汉高祖刘邦,他也没有放过:“末世推移,其道不纯,自外入,君臣之契,多不全矣”。[⑨]就是说,刘邦建立汉家之后,残害功臣,独享天下,与三代时“上下休嘉,比德天地”相差远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