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史学观念的检讨与史学普及(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代继华 参加讨论

    我们认为,凡史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与史学社会功能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整体功能保证史学作品的正确方向,并需要在具体史学作品中转化为具体和特殊功能才能对读者观者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我们只重前者,往往只有“伤其十指”的效果;只有融前者于后者之中,才能真正做到“断其一指”,有所收获。
        第二,用“变通”的观点来区别对待史学作品不同类型所呈现出的功能差异。
        如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史学的发展,史著,尤其是其中的通史、断代史等,功能由单一转而全面,由简单趋于复杂。中国古代史书的主旨讲劝善惩恶,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近代史书的主旋律是:“救亡图存”,都无法与现代史著所具功能的全面性相比较。与此相反,史学普及作品往往只突出部分的功能。如传统戏剧很“重要的文化功能还在于教会人们区别善恶的道德标准”。(注: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又如在“二十年代初期,小学教师讲历史,三国部分就是按照《三国演义》讲的”。(注: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3页。)前者强调建立“道德标准”,后者在正规的历史教科书出现后,自动失去传授历史知识的作用。只有对史学作品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清楚地认识到其功能或增生或剥离诸情况,才不至于“扬此抑彼”或“抑此扬彼”,才能对史学作品的多种类型少持一分成见,多发现一分可取;从而以平和与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它们、接受它们。
        第三,史学“消闲功能”应当得到承认。
        所谓史学消闲功能,即人们有意识地通过史学作品来愉快地度过闲暇时间。一般来讲,这一活动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它不是用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二是它使一般人能感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如了解过去和怀旧等。三是它容易为人体验和理解。(注:黄琳斌:《论史学的消闲功能》,《佳木斯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史学消闲功能是怎样通过史学成果体现出来的呢?又应怎样有分寸地去把握它呢?
        作为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坚持史学作品类型的三分法,就能比较好地寻出与消闲功能相对应的合适载体。一般来讲,在诸如历史理论、史学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形式,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一些历史专题研究等著作形式,与消闲功能联结就很难,这也包括一些研究性质的历史人物“评传”。如《史记》、《资治通鉴》可算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文情并茂的上乘之作,但读之以消闲者恐不多见。而在一般性的历史人物传记、历史小说等作品中,消闲色彩就较浓重。因为此类作品的作者可运用多种方式去叙说、描绘所记人物所处的波澜壮阔的社会时代背景、所具有的一波三折的经历、与三教九流人物的交往、特定时期又极具地域文化特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等,十分容易引人入胜。至于历史题材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消闲色彩十分突出,以至于有时就连历史最基本的教化功能也只有淡淡的痕迹,甚至掩而不露,给人们留下非常广阔的思想空间。这大约算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佳作了。
        就后一问题而言,当然不能因某一类或某部作品中消闲功能突出而排斥、否定和拒绝其他史学功能。如只重“消闲”,势必降低史学作品的水准,失去历史所特有的韵味,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到头来却空空如也。至于那种别有用心地去搜罗历史上的一些轶闻艳事,用不雅的文字、图画或镜头等去迎合和满足一些人的不正当的感官需求的做法,最不可取,是对史学普及的极大为害。因为它使读者观者认为历史毫无可取之处,一团糟。这是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的。因此,史学消闲功能绝不是任意所为,还是要以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科学地解释历史来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只是这个“益”有多有少,有显有隐,有直接有间接而已。总之,不能忘记“寓教于乐”是起码的要求。
        三、文化市场与史学普及
        今天,文化市场(注:文化市场,即精神文化产品发生社会作用的场所。)对史学有直接影响,历史选题的多样化,从政治经济拓展到文化领域,从社会精英转向一般民众、家庭婚姻等;鼓励“史话”、青少年历史画本等的创作;提倡改革文风,强调史书文采等,都标志着史学正在向文化市场靠拢。近20年来涌现出大量的历史传记和历史题材作品,更是文化市场直接催生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股以“实用”标准认定事物价值的社会思潮。史学的“实用性”颇受怀疑,史学也由以前处于学术中心向学术边缘转变,由热趋冷。出现“史学危机”一说,从而也引发了“史学社会功能”的讨论。讨论导致了重大的史学转机:即史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文化市场,不能再呆在象牙塔中,成为众多学人的共识。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面向”,尤其需要有意识地去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在此,特提出三点浅见,以期引玉。
        首先,建立坚守并拓展文化传统市场、争取中间市场、开发新市场的观点。
        坚守传统市场,即史学面向那些目的明确、目标坚定、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向他们提供以史著为主的研究成果,以传授准确的系统的见解深刻的历史知识、提高整体史学水平为宗旨。在此范围内,孤独的历史思想结晶,排比分析材料的历史考据成果等仍应有突出的地位。除坚守外,还需拓展,即史学充分地利用学科优势,自觉地走进社会,赢得社会的认同。“在国外,70年代的美国史学界产生了一个公共历史学分支,他们以历史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宗旨,走出学院,去政府机关、企业公司、公共机构、历史文化遗址等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有的在联邦、州、地方的政府机关做决策分析,有的在企业公司里整理档案、撰写企业史,帮助企业做政策研究,还有的参加文化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注:庞卓恒主编;《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这是值得我们加以思考和借鉴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