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武陵山区药材贸易初探
武陵山区①以山地为主,间有平坝、河谷、盆地,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由于山地海拔高度不同,形成立体气候明显,是典型的垂直气候带②。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药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营养,故有“天然药材库”之誉。 药材是武陵山区社会经济的重要元素,药材生产基本是商品生产。学界研究历史时期市场贸易的成果不胜枚举,但专题讨论唐宋时期药材贸易的著述却寥寥无几,且多仅为涉及而已③,而对当时武陵山区药材贸易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④。唐宋是武陵山区药材生产的快速发展期,武陵山区处我国中西部过渡带,以唐宋为起点考察药材贸易,不仅有助于深入具体了解本区社会经济的演变轨迹,也可为当今武陵山区的经济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一、药材资源 享有“天然药材库”美誉的武陵山区,唐宋时期药材资源亮点颇多: 首先,品种繁多、质量优良。《新唐书·地理志》载全国共328府州,其中189府州土贡药材,药材品种众多,去重复者凡130多种⑤,现以整数140种计,全国平均每州贡药材0.4种,若仅以贡药材州计,为0.7种;而同期本区13州(其中4州仅1县,实为9州),贡药材10种(犀角、光明丹砂、蜡、黄连、黄牙、麸金、药实、蜜、恒山、蜀漆)⑥,按9州计,平均每州1.1种,以13州计,平均每州0.76种。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武陵山区药材品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唐时土贡要求“皆取当土所出”⑦,说明前述贡品都是各州道地上佳药材品种,特别是辰州所产丹砂,质量上乘,因名“辰砂”,享誉四方。 唐宋本草载药材品种以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最,该书记全国各地药材凡1748种⑧,北宋351州(包括府、监),平均每州5种;同期本区凡10州,依《宋史·地理志》,即绍庆府(黔州)、咸淳府(忠州)、思、辰、沅、靖、施、峡、归、澧州⑨(其中忠、归、峡、澧州仅1县),有药材231种⑩,平均每州23.1种,约为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20余倍。如果仅以道地药材计,当时本区共58种(去重复者),其分布状况为: 黔州(11):黄连、高良姜、甘松香、鼠尾草、白花蛇、骨碎补、葫芦巴、防己、蒟酱、白及、犀角、石蒜、预知子、海金沙 辰州:丹砂 施州:黄连、白药、金星草、崖椒、都管草、紫背金盘草、崖棕、独用藤、瓜藤、金棱藤、龙牙草、半天回、旋花、露筋草、猪苓、野兰根、小儿群、大木皮、鸡翁藤、野猪尾、石合草、马接脚、红茂草、骨碎补 澧州:石钟乳、黄连、葛根、姜黄、雄黄、兰草、蠡实、莎草根 归州:牛膝、沙参、秦椒、巴戟天、厚朴 忠州(12):钗子股、骨碎补、山豆根 峡州:石钟乳、朴硝、侧子、金星草、杜仲、杜若、贝母、鬼臼、干漆、黄药根 由于沅州宋时从唐辰州2县及锦州等合并而来,靖州唐时未置,故《证类本草》未单计(13),若以前述7州计,宋时本区道地药材平均每州约8.29种,即使以10州计,平均每州约5.8种,也远远高于唐代本区每州道地药材的平均数量。 又,今湖北利川县(清置。唐宋施州境,元明施南司地)有齐岳山,又名齐药山,“在城西北隅八十里,高与云齐,长数百里,上连石柱,下接巫夔,外接襟带支罗、叫路,内则都会南坪,县治昔汉蛮分界处。相传昔有道人采药,苦于难齐,至此山皆备,又名‘齐药’。”(14) 以上表明,无论从土贡资料,还是本草、方志所载,都足以佐证本区药材品种的量多质优。 其次,资源富给、遍及全区。前已述及唐328府州,有189府州贡药材,约占总数的57.6%;而本区13州,州州皆贡,为百分之百。自然资源作为客观存在,只要不遭大规模破坏和毁灭性的天灾摧残,则总体态势永远不会改变。历史时期的武陵山区经济开发尚待起步,人为破坏无从谈起,也不见有毁灭性天灾的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细辛、莎草香附子、黄精、萎蕤、术、夏枯草、红蓝花、葈耳、豨莶、淫羊藿、甘松香、高良薑、葛、百部、箪薢、菖蒲、香蒲、莕菜、骨碎补、石韦、瓦松、大麻等等多种药材,常言“湖湘皆有”,或“湖南湖北皆有”,或“夔州路州郡皆有”,或“处处皆有”。武陵山区处湖湘和夔州路域内,李时珍对上述药材产地的解说,正诠释了本区药材资源遍及全区,持续富给。及至近代,武陵山区境内不少区县物产仍以药材著称,如今重庆黔江、彭水、酉阳的乌桕、五倍子、生漆;湖北五峰、长阳“产药材”,恩施、巴东、鹤峰“并产多种药材”,以及宣恩的黄连、党参、当归、天麻等;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白蜡、生漆、五倍子、汞和张家界市桑植县的天麻、木瓜黄连;贵州务川的生漆、天麻,思南的生漆,德江的天门冬、天麻、生漆,江口的生漆、五倍子(15);即至今日,重庆渝东南(唐宋属黔州)的黔江区和秀山、酉阳县仍是重要的汞矿产区(16),湖北恩施州咸丰县汞矿是A级储量,湘西州汞矿储量居湖南第一、全国第四(17)等等,都足证本区药材资源的持续稳定。 第三,采集者众、产出不訾。武陵山区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聚集区,很早即有中原华夏族人进入,封建王朝设置郡县征收赋税进行管理,至唐时,虽已由西汉的1郡(武陵郡辖13县)14县(巴郡涪陵县)增至13州38县,然广大少数族人聚居之地乃化外之域,社会生产主要是采集和渔猎;即至宋代,农业刀耕火种,原始粗放,采集渔猎仍有相当地位。如盘瓠种的后裔,“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到。今长沙、黔中五溪蛮皆是也。”“其民皆射生而食用,输布与朱砂水银。”(18)“皆射生而食用”,自是以渔猎为生,以“布与朱砂水银”纳税,又可见采掘朱砂的普遍。 采集渔猎生产除果腹外,能用于交换者主要是药材,为换取其他生活资料,全民采药当是常态。《山海经·大荒西经》记灵山有巫咸等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药往来也。”(19)灵山具体位置今不可考,然大致范围或在武陵山区及其附近,这里所记“群巫”,应是当时的十个部落或氏族的全体成员。宋人记南丹州(今广西南丹县一带)“方春时,猺女数千,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20)可见当社会经济处于原始的采集、渔猎阶段,社会成员集体采药的盛事历代皆然。宋南丹州属宜州(治今广西宜山县),处武陵山区南缘,地域相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同,其俗不异,也是自然。武陵山区天生富有药材资源,全民采摘,也是情理中事;而全民采药,产出之巨,虽不可具体量化,但总量不可计数,则是必然。 植物药材生于地表,摘集较易,男女老少皆可为之;而狩猎动物药材有危险,虽不能全民参与,但也需集体行动,特别矿物药材深藏地下,难于挖掘,更需众人合力,而价格亦贵重,载籍或有记之,如丹砂,其产量略可考见。唐时仅溪州1州,年产丹砂10000斤左右(21),其时本区凡6州(黔、锦、溪、辰、费、澧州)贡丹砂,则年产量当达5.6万斤。史载五代时楚王马希范在今长沙建天策府,“涂壁用丹砂数十万斤”(22)。胡三省注:“丹砂出辰、溪、溆、锦等州及诸溪峒,皆楚之境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