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汉代西北边塞的“坞”(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黄今言 参加讨论

这些简文,不仅反映了当时“坞”的治理、建筑和运作,而且从中可以透视出“坞”的不同层级和类型。有的甚至还设有“坞长”、“坞卒”。从以上所引简文看,除“阳朔三年”、“建平三年”两简分别属成帝、哀帝的年号外,多数没有纪年,时间界限不明。但我们推断其为西汉中、后期有关“坞”事的记录,似无可疑。
    东汉立国之初,边境“障塞败坏,亭隧绝灭”。[5]加之匈奴叛乱,羌种犯边。此时汉廷虽然“方平诸夏,未遑外事”。[2](卷89《南匈奴传》)但为了稳定政局,光武帝断然采取“保境安民”政策,着力加强边塞建设。例如,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面对金城之西的羌乱,“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使各返旧邑,(马)援奏为置长吏,缮治城郭、起坞堠,开导水田,劝以耕牧……”。[2](卷24《马援传》)建武十二年(36年),“遣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地,筑亭候,修烽燧”。[2](卷1《光武帝记》)建武十三年(37年),匈奴寇河东,“州郡不能禁……朝廷患之,增缘边郡兵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2](卷89《南匈奴传》)建武十四年(38年),马武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自河东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中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在事五、六年。[2](卷22《马成传》)从此,“堡壁稍兴”。[2](志第23《郡国五》)光武帝时期修复这些“坞堠”、“障塞”、“堡壁”之目的,旨在保境安民,是重守而非进攻,用意甚明。
    自和帝开始,“边患渐大”,“群羌烽起”。“东犯赵、魏之郊,南入蜀汉之郡,塞湟中,断陇道,烧园陵。剽城市,伤败踵系,羽书日闻”。[2](卷87《西羌传》)从边塞到缘边内郡,战火不时告急!在这种情况下,汉廷采取多种防守并反攻的对策和措施:一是增设“营兵”,在军事要冲长期屯兵。于光、明二帝组建的“黎阳营”、“度辽营”之基础上,增设“雍营”、“渔阳营”、“扶阳营”、“西营兵”等。再是大量使用“属国骑”、“属国胡骑”,用属国兵配合汉廷中央军作战,实行“以夷制夷”。[6]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使军队的后勤得到保障,又继续展开了大规模的坞壁建筑。如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
    [和帝永元五年(93年),迷唐羌復寇金城塞],居延都尉贯友代为校尉……遂夹逢留大河筑城坞,作大航,造河桥,欲度兵击迷唐羌。
    [安帝永初五年(111年)],羌遂入寇河东,至河内,百姓相惊,多奔南渡河。……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
    [安帝元初元年(114年)],遣兵屯河内,通谷冲要三十三所,皆作坞壁,设鸣鼓。
    [安帝元初三年(116年)],任尚遣兵击破先零羌於丁奚城。秋,筑冯翊北界候坞五百所。
    [顺帝永和五年(140年)羌胡大寇三辅],汉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
    西羌是东汉王朝的大患,故仅从和帝永元五年至顺帝永和五年的四十余年中,为应对羌患,在西北边塞及沿边诸郡乃至相关内地,所修建的坞壁就达1149所以上,可见数量之多,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大!
    桓帝之世,也曾多“议边”事,时有坞壁建筑,并以之抵御边寇。[2](卷67〈张奂传》)但由于外戚、宦官之争加剧,边郡将吏无能,故许多营坞经常遭到群羌破坏。如据《后汉书·西羌传》:桓帝永寿年间,“诸羌并力寇并、凉及三辅,会段颎坐事徵,以济南相胡闳代为校尉。闳无威略,羌遂陆梁,覆没营坞,寇患转盛”。《后汉书·段颎传》说:延熹三年(160年),“馀羌復与烧何大豪寇张掖,攻没钜鹿坞,杀属国吏民”。次年,“羌遂陆梁,覆没营坞,转相招结,唐突诸郡”等。灵帝以后,因统治集团忙于平定黄巾起义,接着又是军阀之间的厮杀、割据,导致官府在西北边塞筑坞的工程趋向削弱。汉末思想家王符提出要“救边”、“实边”,认为“充边境,安中国之要术也”。[7]即为当时“边备不修”这一状况的佐证。
    但另一方面,由新莽末年以来兴起的豪强地主的坞壁却得了很大的发展。如《元和郡县志》卷六:“白超故城,一名曰超垒,一名超坞,在县西北十五里,垒当大道,左右有山,道从中出,汉末黄巾贼起,白趋筑此垒以自固”。又《后汉书·董卓传》:“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尝至郿行坞,公卿以下祖道于横外。”当时类似的事例甚多,不必赘举。豪强地主的坞壁,一般集中在中原内郡,且多与田庄相连。其建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卫生命财产,防止农民反抗或军阀割据。它的性质作用与当时国家为防御边犯所筑的坞有本质区别。豪强地主的坞壁,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于此从略。
    大量史实表明,汉代西北边塞的“坞”,兴起于汉武帝时期,昭、宣以后沿袭不断,到东汉又有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此时将“坞”多称“坞壁”、“坞堡”,规模也有所扩大。又黎阳营、度辽营、雍营、渔阳营、扶阳营等屯兵所在也皆有各自的驻地,即“营壁”,成为奉命出征、打击来犯,保卫边防的阵地。这样,边塞上的“坞壁”与营兵的“营壁”,皆成为镇守边塞的重要堡垒。但到东汉末季,由于政治腐败,不修守御之备,使得西北边塞的防务松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