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李鸿章出将入相几十年,不仅身系清王朝的兴衰,实际上也身系中华民族的存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响亮地提出“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竭力筹谋近代国防,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发人深省的篇章。 自强自立的救国思想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告败北。相比之下,中国封建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孰优孰劣,已见分晓。弱肉强食本是生物界生存竞争的法则,然而在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特殊时期,亦被无情地运用到了人类社会。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史,曾经那么强大,以致“万邦朝服”。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仁人志士必须重新申述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 李鸿章“以儒生而起家军旅”,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入世精神早已深入他的骨髓。当太平天国起义农民的鲜血染红了李鸿章的顶戴,成为拥有权势的封疆大吏的时候,他就挺身而生,治国平天下,力扶大厦于将倾。 李鸿章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西人恃其精锐,地球诸国无不往来”,中国的失败是“自然之气运,非人力所能禁遏”。近忧远虑、世界潮流均焦思熟虑于他的胸中。 中国将向何处去?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李鸿章比前辈更具敏锐的目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决然提出了“能自强者尽可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的著名论断。 在李鸿章看来,西方列强胆敢侵略中国,所恃者坚船利炮也,因此“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他反复强调“师其所能,夺其所恃”的重要性:“彼见我战守之具既多,外侮自可不作,此不战而屈人之计”;“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要解决“战守之具”问题,无非走两条路,一是向外国购买,二是自造。向外国购买,往往遭到列强刁难,或是“禁不出售”,或是“价值过昂”,容易为人所制。李鸿章决心走一条自造之路,认定“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当时的中国,堕性深重,象李鸿章这样头脑清醒的封建士大夫毕竟不多。他力排“无事则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能学”的反对派的干扰,毅然发起“洋务运动”;创办、接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等重要军事工业,大大改善了中国军队的装备,缩短了军事上与西方列强之间的距离,开导了中国国防近代化建设的先河。 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李鸿章着手组建、训练新式陆、海军。1862年4月,他进军上海后,即令淮军向洋兵学习新式枪炮、阵法,使淮军的实力和军事技术迅速提高,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和抗击外来侵略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历代戌边,多在西北,而鸦片战争后,入侵之敌多从海口入。因此,李鸿章特别注重海防建设。他苦心经营,历时20-30年,先造后买,终于建成了一支亚洲最为强大的海军——北洋海军。 在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从机器设备、原料燃料到技术人员都不能不依赖外国。李鸿章从自强自立的愿望出发,一方面强调“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把“洋务运动”推进到“富强相因”阶段,大力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培养新式技术人才。 根据创办军事工业的实践,并考诸“古今国势”,李鸿章深刻地认识到“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惟中国积弱由于患贫”,“欲自强必先裕饷”,“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在他的主持和支持下,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了20多个民用企业,奠定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基础,其中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唐山——胥名庄铁路等荦荦大者,无不与李鸿章的名字历史性地联系在一起。 李鸿章还把“造就人才”视为“中国自强根本”,“目前当务之急”。他奏请朝廷:变通“考试功令”,“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洋务人才”;设立:“洋学局”,分科学习,所学如有成效,“与正途出身无异”。他重视教育,在派遣留学生,开设新式学校,培养造就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先驱性的巨大贡献。 由上观之,李鸿章自强自立的救国思想,由表及里,极大地深化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难能可贵地被付诸于行动,这正是他一生最为值得称道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