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书”应如何对待,梁启超认为要区别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中有伪事,而“伪”与“误”又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那些“伪而非伪”、或内容不伪而仅仅书名或撰名有伪的书,在稍加考辨之后,就应当作“真书”来看待;对大量真伪杂糅的书,则应确实下一番鉴别去取的功夫;真正全伪的书,自然又当别论,但这样的书其实并不太多。对已确证的伪书和伪材料,也要区别对待。有的伪书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还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不加区别,将所有已知伪书弃之不用,会遗废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对研究工作不利。 写于1927年的《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是梁启超对辨伪更为详尽而系统的总结。书中首先对辨伪的意义、伪书的来历、辨伪学发达历史、辨伪方法等问题做了理论上的阐述;继而以作者所定两汉以前的经书为范围,分别论述《易》、《尚书》等14部重要典籍的作者、年代、内容和流传过程中的真伪问题。梁启超认为辨伪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唐代的刘知几是辨伪经的开风气者,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宋濂等都有辨伪方面的成绩,清代辨伪学更为发达,这些经验都值得继承。接着,作者将伪书分列为10种表现形式,提出了辨别伪书的技术和考证年代的方法。在(明)胡应麟《四部正讹》所归纳八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为“从传授统绪上辨别”和“就文义内容上辨别”两大系统,分别详加阐发。因所论都较前人更为全面系统,故此书被视为我国近现代文献辨伪的第一部理论专著。 对于文献整理中的校勘、辑佚等工作,梁启超也都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他把清代学者在校勘文献典籍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从理论上总结,归纳出四种主要的校勘方法,即:其一,对校法;其二,从本书或他书中找出凭据,校出错误,即本校或他校;其三,发现出著书人的原定体例,根据它来刊正全书通有的讹误,即“理校”;其四,根据别的资料,校正原著之错误或遗漏。又如,他总结出鉴定辑佚书优劣的四条标准:(1)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者劣。(2)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3)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则劣。(4)原书篇什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此外更当视原书价值何如。若寻常一俚或一伪书,搜集虽备,亦无益费精神也。这里不仅提出了辑佚工作的一般原则,而且指出了辑佚对象的选择问题。 3.对文献学成就的总结梁启超对文献的总结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清代学术概论》(1920年)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前者将清代学术(主要是考据学和今文经学)划分为四个时期作了简要而系统的考察和评介。后者以四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清代考据学家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是突出的,在经学、史学、文献学、天文、地理、历算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好成绩,在音韵、训诂、校勘等方面的表现更为优异。《清代学术概论》正是这样一部阐述其学术思潮源流变化,分析各个时期及其代表人物成就与不足的著作。书中极力推崇清代考据学派的学风特色,并将其归纳为:(1)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有所必摈。(2)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3)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4)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者认为不德。(5)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6)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剽说认为大不德。(7)所见不合,则相辨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为忤。(8)辨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9)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10)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总而言之,其基本精神是:注重证据、无征不言;比较研究,掌握规律;师生平等讨论,恪守治学的道德;研究的范围要窄而深,文章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切忌华而不实。清代学者这种治学的精神和方法确有为近代学者所继承和发扬之处。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内容与《清代学术概论》互相发明,但篇幅较《概论》充足,故叙述清代学术发展史更加从容、全面、深入、翔实,是对《概论》的重要发挥和补充。如对“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对清代学者的训诂、校勘、辨伪、辑佚等项工作分别归纳出具体方法,并将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成果划分为经学、小学、音韵学、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谱牒学、历算学、乐曲学等十二门类加以说明。所论学者上启清初顾炎武、黄宗羲,下迄皮锡瑞、王国维、章炳麟诸人,皆先列出主要著作,继述其历史背景、学术渊源、学术价值,并提出整理意见。《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部著作,可称为清代文献学的总结性专著。 梁启超于文献学方面有影响著作还有:《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所述诸子及诸子书最录考释》、《汉书艺文志诸子考释》、《图书大辞典簿录之部》、《说方志》等。此外,他的很多学术著作也都涉及了文献学的内容。 《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是梁启超于1932年为答复《清华周刊》记者的问题而写的。他先将自己所开列的国学入门书籍划出大类、区分主次,再以自己一生治学的体会简要说明阅读的方法。对那些重要而需精读的典籍则着重介绍其在国学上的意义,进而对其成书时代、内容或真伪加以评价,并开列出可供参考的后人研究成果。对历代学术名著则于列出书名后扼要叙其特点,再指出读者参考利用的方法。对于那些成书时代有争论或版本内容不尽同的名著,也特别予以指明。此文列举清人及近人著述甚多,显示了晚清思想界的趋向及清代学者整理古代文献的成绩;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导读。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撰于1925年,是梁启超为《论语》、《孟子》、《史记》、《荀子》、《韩非子》、《左传》、《国语》、《诗经》、《楚辞》、《礼记》和《大戴礼记》等11部重要古代典籍所写的导读。由于梁启超对各部典籍作者(或编定者)的生平、思想及典籍的内容特点,主要价值,流传影响等均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故能居高临下,提挈要点并加以论述,对读者确有指导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