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难解之结。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曾多次发表过自己的意见, 并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均权构想。本文试将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索历 程作一疏理分析。 辛亥之前主张联邦分权 孙中山的联邦分权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894年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之时,当时孙中山制定盟书的主要内容 之一即为“创立合众政府”,显然,孙中山已很明确将美国式的“合众政府”即联邦政体作为未来中国的理想 政体(注:Harold Z. Schiffrin, Sun Yat-sen and the Origins ofthe Chinese Revolution,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1970, P.43.)。 不过目前还未发现当时孙中山对这一思考的详细阐释。1897年,孙中 山在日本横滨同兴中会成员日本人宫崎寅藏和平山周谈话时,第一次谈到了他的联邦共和思想,他说:“观支 那古来之历史,凡国经一次之扰乱,地方豪杰互争雄长,亘数十年不能统一,无辜之民为之受祸者不知几许, 其所以然者,皆由于举事者无共和之思想,而为之盟主者亦绝无共和宪法之发布也。故各穷逞一己之兵力,非 至并吞独一之势不止。因有此倾向,即盗贼胡虏,极其兵力之所至,居然可以为全国之共主。呜呼!吾同胞之 受祸,岂偶然哉!今欲求避祸之道,惟有行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革命一法;而与革命同行者,又必在使英雄各充 其野心。充其野心之方法,唯作联邦共和之名之下,其夙著声望者使为一部之长,以尽其材,然后建中央政府 以驾驭之,而作联盟之枢纽。方今公理大明,吾既实行此主义,必不至如前此野蛮割据之纷扰,绵延数纪,而 枭雄有非分之希望,以乘机窃发,殃及无辜,此所谓共和政治有革命之便利者也。”(注:《孙中山全集》第1 卷,第173、181页。)其后不久,孙中山在同宫崎的笔谈中, 在谈及欧洲联盟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说道:“ 鄙意必先分立各省为自主之国,各请欧洲一国为保护,以散其盟,彼盟一散,然后我从而复合之。”(注:《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73、181页。)此时的孙中山对联邦分权制的认识虽然并不深刻, 但从中我们可以看 出他深受联邦共和思想的影响。 1900年,孙中山在《致港督卜力书》中则较具体地提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原则:“于都内立一中央 政府,以总其成,于各省立一自治政府,以资分理。所谓中央政府者,举民望所归之人为首,统辖水陆各军, 宰理交涉事务。惟其主权仍在宪法权限之内。……所谓自治政府者,由中央政府选派驻省总督一人,以为一省 之首,设立省议会,由各县贡士若干名以为议员。所有该省之一切政治、征收、正供皆有全权自理,不受中央 政府遥制。惟于年中所入之款,按额拨解中央政府,以为清洋债、供军饷及宫中府中费用。省内之民兵队及警 察部,俱归自治政府节制。以本省人为本省官,然必由省议会内公举。”(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 第193、227、561—562、563、173页。) 此后,孙中山在多次演说中都明确提出在推翻清朝之后要建立联邦共和政体。1901年,孙中山在接待美国 《展望》(The Out look)杂志记者林奇(G.lynch)时声称革命成功后将以联邦或共和制取代帝制(注:陈锡 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67页。)。1902年,孙中山希望法国印支总督能支持他至少 在长江以南建立一个南方联邦共和国(注:《1900—1908年法国与孙中山》, 见《辛亥革命史丛刊》第4辑。 )。1903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演讲时也说:在推翻满清王朝后,“将建立共和政体,因为中国各大行省有如美 利坚合众国诸州。”(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 第193 、227、561—562、563、173页。)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在推翻清王朝之后,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体,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处理 ,各国舆论比较注重于孙中山。1911年11月1日,孙中山离美前夕,发表“对外宣言”, 其中第六条云:“待 联邦共和政体建立,中央政府将同各国建立友好邦交。”(注:《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4辑,第17页。)11 月份,孙中山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中,对未来中央与地方之关系阐述较为详尽,他说:“中国于地理上 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 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实最相宜。每省对于 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 联贯矣。此新政府成立,不必改换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大 致亦复如是。但昔之督抚为君主任命,此后当由民间选举。即以本省之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 ,则效果不同矣。”(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 第193 、227、561—562、563、173页。) 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在考虑未来中央与地方关系时,主张采用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联邦政体。这一主张是 基于下面二点考虑的: 第一,有利于中国革命的成功。采用联邦分权制一方面可寻求外国列强的支持。孙中山在海外宣传革命时 ,为消除列强对中国革命的畏惧,并转而支持中国革命,孙中山往往重点强调在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取得革命成 功后,将效法西方国家建立联邦共和的民主政府。如1911年11月,孙中山在巴黎发表谈话时指出:“中国革命 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注:《孙中山全集》第1 卷, 第193 、227、561—562、563、173页。)孙中山试图希望建立一个“妹妹共和国”的中国(注:《孙中 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5页。),来求取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支持。在当时的情况下,列强 的支持是加速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孙中山在总结中国历史的经验后得出,采用联邦共和制可 避免地方割据互争雄长的局面,“其夙著声望者使为一部之长,以尽其材,然后建中央政府以驾驭之,而作联 盟之枢纽。”“此所谓共和政治有革命之便利者也。”(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 第193 、227、561—562 、563、173页。)另外,孙中山赞成联邦制,似乎是受到美国革命经验的影响(注:胡春惠:《民初地方主义 与联省自治》, 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版,第46页。),美国独立后实行联邦制而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各大 行省有如美利坚合众国诸州”(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27、559页。),故孙中山亦希望中国革命后实 行联邦制可使中国走上强盛之路。 第二,因应晚清以来中国的特殊国情。太平天国后期,中央权威式微,地方主义开始萌动。20世纪初年, 美、德、加拿大等国的联邦制度在中国得到广泛宣传,一些地方实力派以及与清政府敌对的政治活动家大都向 往采取地方分权的联邦制来重新组织国家。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并几乎都倾向于成立一地方分权 的联邦式政府。如贵州临时军政府宣称要“组成联邦民国”,广东亦主张未来政府以联邦制度为宜,江苏也声 称“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当为我国他日之模范。”其他如山东、湖北、浙江、广西等省亦表达了相同观点(注 :胡春惠:《民初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 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版,第47页。)。因此,孙中山尽管有“今日 中国似有分割与多数共和国之象”的担忧(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27、559页。),但面对武昌起义后 各省的实际情况,孙中山对联邦制还是采取了强烈的认同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