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流程与流派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盛邦和 参加讨论

史潮如江河,因时代不同,分出诸多“流程”,且在奔流过程中分出诸多流派。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为观察对象,检索其流程与流派。认为这半个世纪中,中国史学经历过五个流程,即国粹史学、实证史学、“五四”史学、抗战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而这五阶段史学又总汇为三个重要史学流派,即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文化批判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从历史辩证的视角检察,中国现代史潮,绝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史学思潮来自社会思潮,而社会思潮来自社会变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终成主流,乃中国现代社会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史学流程的回顾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学,经历过国粹史学、实证史学、“五四”史学、抗战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这样几个历史“流程”。
    1.国粹史学
    中国与东亚国家的现代化在西学冲击下发生。学术界有将东亚现代化视为西学影响下的“受动”型的现代化。由此,东亚(如中国与日本)国门洞开以后,出现过全盘欧化(西化)的过程。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积极输入西方学说;其二是对东亚文化传统的批判。然而在全盘欧化的口号下,西方文化长驱直入,渐有取代东亚固有文化之势。而西学派则将东亚现代化绝对化地理解为“西方化”,中国国粹主义即是对这一思潮的反思。
    1902年黄节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粹保存主义》一文说:“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注:《黄节年表简编》,见刘斯备:《黄节诗选》附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1904年于《政艺通报》刊《国粹学社发起辞》又说:“言国粹也,与争政论;吾国之言国粹也,与争科学。”章太炎也说;“上天以国粹付余”,当发扬中国“闳硕壮美之学”(注:章太炎:《癸卯日中漫笔》,《国粹学报》1905年第8期。)。他在给刘师培的信中说,“他日保存国粹,较诸东方神道,必当差胜也。”(注:《章太炎与刘申叔书》,《国粹学报》1905年第1期。)1905年年初,邓实与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其宗旨:“研究国学,保存国粹”。2月3日其机关刊物《国粹学报》正式发行,这是国粹学派正式诞生的标志。他们的旗号上明确地写着:“保种、爱国、存学”。由国粹主义引发的国粹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潮的第一流程。
    2.实证史学
    顾颉刚曾把民国时期的史学分成前期和后期。他认为“前期的史学界,学者们依然走着过去的大路,继续前此学者的工作,对历代正史,加以补作或改作,对历代正史的表记,更用心的加以补充或修订,同时那时的史学界,还有三种新的趋势,就是一、金石学的考察,二、元史和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三、今经文学的复兴。”(注: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虽然我们对顾颉刚有关“前期”的时间定义有所保留,但是他的话提示我们,紧接着“国粹史学”之后,中国史界进入了实证时代。以我们的理解,这里说的“过去的大路”很大意义上即为国粹史学之路,所说的前此学者既指全体的中学派学者,也指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学者。如果说国粹史学发生于20世纪初至1911年,那么实证史学起始于1911年,其余波达至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是王国维与陈寅恪。
    1911年是王国维学术的重要分界线。此年他随罗振玉全家迁往日本,滞日5年之久,学术历程转向新期,将主要精力置于经史小学与历史地理研究,尤在用甲骨文考证古史方面作出里程碑式的贡献(注:参见干春松、孟彦弘编:《王国维学术经典集·王国维学术简谱》,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8、524页。)。1914年,王与罗振玉合著《流沙坠简》,乃为现代西北古地理研究的重要著作。是年他为罗振玉撰《殷墟书契考释》作校、序与后序。1917年王国维于古史考证方面所获最丰。2月,王归国,开始撰写《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还酝酿写《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是年9月又撰成《殷周制度论》。9月8日,致罗振玉信云:“《殷周制度论》至今日始脱稿,约得二十纸。此文根据《尚书》、《礼经》与卜辞立说。唯近久不为名理之文,故尚嫌未能畅发,且存此以待后日修补耳”(注:引袁英光:《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1923年溥仪召王国维为“南书房行走”(五品)。1925年吴宓负责筹办清华研究院,聘王为导师。此后他的研究转以西北地理及元史为主。是年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古史新证》(注:参见干春松、孟彦弘编:《王国维学术经典集·王国维学术简谱》,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8、524页。)。
    陈寅恪为实证史学的另一领军。余英时在《陈寅恪史学三变》一文中说:系统地分析陈寅恪的史学,可以发现其史学经历过三个变化:第一变为“殊族之文,塞外之史”研究。从1923年到1932年这十年之间,陈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佛典译本及其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二变是唐朝以来,中亚、西北外族与汉族交涉史研究,着手开辟魏晋至隋唐研究领域。这第二变对陈寅恪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余英时称其为“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研究的开始。这时,陈的研究从东方学的立场回到史学的立场。余英时分析促其学术变迁的因素有二:其一是陈与王国维的关系;其二是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中国史学思潮。“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显然中国史学于现代的落后,也是刺激陈专注史学的一大原因(注:参见《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页。)。余英时认为陈寅恪的第三变时间是在1949年。陈生命最后阶段的重要论著是《论再生缘》与《柳如是传别》,这两部作品都以女子为题材,后者是作者的10年心血的结晶。其写作目的是:以妇女的“志节”反衬民族变化时代男子的变节;同时也为的是强调“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余英时论道:他不是为史学而史学,而是通过史学来坚持自己平生所持的“坚定文化价值”(注:余英时:《陈寅恪的史学三变》,转引《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11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