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流程与流派(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盛邦和 参加讨论

三、史潮与思潮的互动连接
    以上,我们讨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三个主要流派的观点,接着要分析这三个流派何由产生。
    思潮与流派的出现都有特定的社会思潮为其背景,既不异军突起,也不空穴来风。社会矛盾、社会思潮、史学思潮,相互联系,呈现密切的因果关系,表现为由下到上,基础连接的立体架构。架构的基础形态是社会与意识的互动:社会是思潮的底层,思潮是社会的反映;社会矛盾决定社会运动,社会运动决定思潮的波动与分流。认识社会思潮的基本架构可以找到观察思潮演化的最佳视点。架构的存在,影响与决定学术思潮的形成发展,学术流派的分合集散。
    中国近现代社会矛盾,简言之是“上与下”、“新与旧”、“里与外”的矛盾。矛盾冲突,致使社会运动此起彼伏;也使社会思潮交叉激进,波涛汹涌。上下矛盾,是阶级矛盾;新旧矛盾,是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冲突;里外矛盾,是反抗列强压迫的民族矛盾。可以说中国20世纪上半叶史学分流就是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新旧矛盾”三大矛盾的互动激荡所规定。
    三大矛盾中,民族矛盾关系到民族的独立与危亡,阶级矛盾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变动,新旧矛盾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时人们习惯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作重点分析,原因在于这两个矛盾在近现代中国表现分外突出,然而我们毕竟不可忽视新旧矛盾的客观存在。一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即为新旧矛盾所激。的确,民族独立与阶级解放的任务没有完成,现代化问题将被耽搁与延宕。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一直居排序之首,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然而中国近现代的根本目标是“现代化”,而新与旧的矛盾与现代化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同时,中国文化思潮的演化更多的是由新旧矛盾激起,中国史学脉动也与新旧矛盾息息相关,故当对新与旧的矛盾给予足够的重视。
    将三大矛盾与史学思潮联系起来考察,发觉社会矛盾运动,乃是史学潮流发动的基本动因。不过要说明的是,社会矛盾不会直接与史学思潮挂钩,而需经过若干中介环节,由社会矛盾而发生社会运动,由社会运动而出现社会思潮,最后由社会思潮引动史学思潮。因此当我们分析史学思潮时,就必须探讨中国社会思潮演化的状况。
    事实是三大矛盾引发三大社会思潮,即西学民主思潮(批判主义的与启蒙主义的)、中学民族思潮(反抗侵略的、民族本位的、国粹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社会思潮引发三大史学流派。
    西学民主思潮是一个重要思潮,卷入其中的既有20世纪初喧闹一时的无政府主义学派,更主要的是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派。此思潮以西学之“新”攻中学之“旧”,以西学之“先进”破中学之“落后”,以西学之“灵智”补中学之“愚锢”,崇尚西学,排斥中学,故又称西学主义思潮、启蒙主义思潮。它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反对专制与迷信,具有鲜明的批判主义与启蒙主义色彩。该思潮专注于对中国旧传统的质疑、解体和批判,故也称解体主义思潮、批判主义思潮。这个思潮中的西学派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抱着极其严峻的态度,反对中国的君主专制,反对祖先崇拜,反对宗法制度,反对文化复古,反对孔学的生存地位,主张“全盘西化”,对中国旧传统的解体与批判花费了他们最可贵的时间与精力。他们疾呼“民主”与“科学”,主张以西方现代社会全面置换中国传统社会,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将西方的自由与民主思想输入中国,从而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启蒙派。
    然而,他们只讲西方思想中的科学与制度,避而不谈其有机内核--“心灵”,即西方人的精神家园,更不触及西方现代经济伦理。他们的思想源于西方市民阶层,却得不到中国广大农民阶层的呼应。他们传入的自由民主思想空洞而贫乏,既没有多少具体内容,也缺乏可操作性。西学民主思潮的领军人物胡适的知识结构中,经典意义的“民主”资源并不丰厚就是例证。中国西学民主思潮孕育了中国批判主义史学,其一切优劣特点,直接形成中国批判主义史学的基本特质。
    中学民族思潮内发于民族矛盾,主要指文化层面的拯救民族文化的浪潮,即民族传统更新、民族文化复兴思潮。进入这思潮中心的主要派别有以章太炎、刘师培等为代表的国粹派,梁启超、张君劢等人的人生观派,文化复兴运动时期的本位文化派,以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派,以梁漱溟、钱穆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派,以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的考实派,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以杨文会、太虚、欧阳渐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佛学流派等。无论哪一派别,都对传统文化抱有“温情”与“敬意”,但他们不排外,而是力主以“中学”为本位的“中西会通”。他们关注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在中西思想宝库中搜觅心灵的寄托与安顿之所,这是他们的主要历史功绩。中学民族思潮以民族文化再生和复兴为旗帜,反对全盘西化,反对打倒传统文化,力主接续传统文化,呼吁由“文化更新”的道路,回归传统文化,即回归“新传统”。这个思潮以经过西学浸润和淘洗后的“新中学”去反对原汁原味的西学,坚守中华文化的本土岗位,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故又称中学主义思潮、本土或本位主义思潮。该思潮致力于对中国旧传统的现代性接续、重构和复兴,故也称重构思潮或文化复兴思潮。这思潮的缺点在于对中国最为稀缺的西方民主资源引介太少,其生命关怀又往往转入神秘主义,为此不能不留下遗憾。中学民族思潮直接成为中国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流派的精神源头。
    社会主义思潮源于解决上下矛盾,即阶级矛盾的需要。近代中国,遭逢“千年变局”,外有西方列强虎视鹰瞵,内有传统与现代水火难容,而政府却腐败无能,唯知敲骨吸髓,加重人民负担。里外矛盾、新旧矛盾羼入阶级矛盾,使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有识之士为求解决之道,信仰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中国旧传统,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中国社会找到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尽管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错综纷陈,但历经半个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终占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终成中国现代史潮主流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