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关于《清史•思潮志》撰写的思考与实践(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周积明 参加讨论

2007年8月5日,典志组组长郭成康教授、联系专家牛润珍教授专程赴湖北大学,与《思潮志》项目主持人周积明教授就《思潮志》编纂工作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其间,双方对于《思潮志》中不设“理学篇”达成共识。2007年10月20日,典志组在湖北大学召开《清史·典志·思潮、朴学、西学志》编纂工作会议。与会专家亦认为《思潮志》中不宜设理学篇。但是,会议提出,典志·思想学术类在设置朴学、思潮、西学三志的同时,有必要考虑清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理学。由于理学不是思潮,因此不适于放在《思潮志》中,而有必要在朴学、思潮、西学三志外独立立志,篇幅可在15万字左右。这样,思想学术类似更为结构完善。与会者建议典志组向清史编纂委员会提出这一设想,并召开是否增设《理学志》的专家论证会。至此,扬州大学会议上提出的要关注理学的想法和意见,经过两年多《思想文化志》和《思潮志》的编纂实践,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如果这一意见能够被清史编纂委员会采纳,典志·思想学术类的结构将更加完善。
    (2)《实证思潮篇》的存废
    由于在设置《思想文化志》的同时,典志·思想学术类还设置了《朴学志》,朴学本身就是清代实证思潮的最重要体现,因此,《思想文化志》最初在设计篇目时是没考虑实证思潮的。2004年7月,戴逸主任指出:“清中叶学界精神在于实证”,故建议增加《实证之学篇》。课题组采纳了戴逸先生意见,在《思想文化志》中设置了《实证思想篇》。2006年2月,《思想文化志》改为《思潮志》后,戴逸主任权衡整体布局,觉得《实证思想篇》可能会与《朴学志》相重合,遂建议拿去《实证思想篇》。周积明于2006年2月26日致函戴逸主任,在同意这一意见的同时提出补充建议。信中说:“先生指示从《思潮志》中拿去‘实证思潮’篇,积明以为甚好。‘实证思潮’篇的资料长编正在进行中,最感踯躅的就是如何力避与《朴学志》的交叉重合,实际上,这两块分开是有些问题的,因此,取消《思潮志》的相关内容是适宜的。但由此带来的另一问题是,《朴学志》在设计时仅偏重于实践方面,而乾嘉时期朴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是‘气本论’哲学,作为完整的《朴学志》不能或缺这一方面内容,建议在《朴学志》开篇增加相关篇目。此建议仅供您和祁先生参考。”2006年4月,蟹岛会议召开,会上围绕“实证思想”由谁来写有较大分歧。《朴学志》坚持不写“思想”,只写朴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思潮志》也无所适从。自此,《实证思想》之归属始终悬而未决。故2006年6月30日,《思潮志》课题组向典志组提交的纲目是:“经世、洋务、维新、革命思潮”,另将“实证思潮”附后,是否撰写,待定。然而,正如戴逸主任所指出,清中叶学界精神在实证,无论是《朴学志》还是《思潮志》,总要给实证思想、实证精神、实证价值观一席之地。为此,典志组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思潮志》中增加《实证思潮篇》。在初步的写作实践中,我们感到事实上《实证思潮》和《朴学志》是完全可以做到不重合的。“实证”一词,意谓确凿的证据,与空言、虚谈相对。郦道元《水经注》三九《庐江水》曰:“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沈约《宋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二十九《范晔传》曰:“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曰: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故重证据、重验证、重实测,乃实证思潮之基本内涵。朴学的兴起当然是实证思潮最有力的表现,但实证思潮并不限于朴学。实证思潮的哲学依据是“气本论”,“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主张气本,故关注形下,强调现实世界具体的事物,重经验,讲实证。实证思潮的第二个层次,是实证价值观,这就是凌廷堪说的:“昔河间献王实事求是。夫实事在前,吾所谓是者,人不能强辞而非之。吾以为非者,人不能强辞而为是也。如六书九数及典章制度之学是也。理在前,吾所谓是者,人可别持一说以为非;吾所谓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说以为是也,如理义之学是也。”同时,实证还包括重实验、重观测、重阅历。如上这些内容,并非朴学可以涵盖的。因此,于《朴学志》外,在《思潮志》中专设《实证思潮篇》也是有学理依据的。
    三、走向成熟
    二年来的反复周折,是一个学术研究和撰史修史的探索过程,这个付出是必要的,正常的,如果没有这个反复,一落笔就顺理成章,如有天助,那倒是咄咄怪事,尤其是对于《思潮志》来说。但是,也正是经过这样一个反复和探索,《思潮志》在撰写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对于写什么、怎样写,有了更明确的理解。
    (一)撰写《思潮志》,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思潮”,这是《思潮志》撰写成功的关键。梁启超关于“时代思潮”的定义实际上已经揭示了“思潮”的形态、特征以及如何写的问题。梁启超说:“凡文化发达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互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寝假而涨-涨-涨,而达欲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衰息。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时代之要求者也。”梁启超之说,揭示了“思潮”的如下内涵:其一,“环境之变迁”与“心理之感召”是思潮形成的前提条件;其二,思潮的特征是“汹涌如潮”,也就是说,一个时代,一个时期,大家都在考虑什么问题,关心什么问题,讨论什么问题,这就是思潮。其三、思潮有起伏,即潮起、渐涨、高潮、潮落。思潮又有正负两面,追随簇拥是思潮,抗拒反抗也是思潮,因为,这个抗拒和反抗也是受了思潮的支配,正如钱钟书所说,“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中国诗与中国画》)其四、“思潮”是阶段性的,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思潮,而不同时期“思潮”的潮兴与潮落,正构成环环相扣、相推相挽的历史运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文化心理的变迁。撰写《思潮志》,就要在梁启超关于“思潮”的定义上推衍开,在紧紧把握思潮的核心命题的同时,也要充分注意思潮主流中的反潮流以及新思潮的酝酿,这样一定能写好《思潮志》。
    (二)《思潮志》如何布局,这是二年来反复讨论和探索的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戴逸主任最初提出的“经世、实证、洋务、政治变革”之布局,本身就指向思潮的起伏流变,故曰:“以上四篇,时序有别,宗旨各异,相推相挽,波澜迭起,奔流前进,其间派别纷陈,各立门户,标新立异,名家辈出,构成壮阔之清代思想文化大观。”纵看清代主流思潮,有几个大的演变:清初因明清鼎革之刺激,上承晚明经世实学思潮,学术务求经世,多为致用之学;清中叶专门汉学兴起,实证思潮蔚为主流。嘉道以降,社会危机渐现。鸦片战争败后,国势岌岌可危。经世思潮遂以复兴,竟成炎炎不可抑之势。咸同以降,洋务思潮、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次第兴起,相推相挽。故《思潮志》之布局,可设置为六篇:即“经世思潮篇(上)”、“实证思潮篇”、“经世思潮篇(下)”、“洋务思潮篇”、“维新思潮篇”、“革命思潮篇”。各篇之间虽加划开,但却非绝对。每一思潮都含有下一思潮的萌芽,上一思潮的遗产。如清初经世思潮中,实证思潮已有初兴;清中叶实证思潮中,经世思潮亦未泯灭,从而为嘉道经世思潮的兴起准备了思想资源;嘉道经世实学中,魏源之“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乃洋务运动之先声;洋务思潮中,不仅有器物改革要求,亦有制度改革之呼吁;维新立宪思潮在戊戌维新之前声势宏大,戊戌政变后也并未消灭,而是与革命思潮并立。凡此种种,皆显示了历史的错综与复杂。依次六篇布局不仅能体现新修《清史》“事以类从、依时叙事”的编纂原则,而且也能充分展现清代思潮相推相挽、层叠推进的历史运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