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郑樵的史学观及其批判(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大庆师专学报(哲社版 丁启明 参加讨论

他还以雄辨的史实彻底否定了认为自然与社会因果对应的五行说,对五行及其变化做了科学的、物质的解释。“且万物之理不离五行,而五行之理其变无方。……岂其晋厉公一视之远,周单公一言之除,而能关于五行之珍乎?……如是则五行之绳人甚于三尺矣。”(30)又云:“呜呼!天地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知。奈何以一虫之妖,一气之戾,而一一质之以为祸福之应?其愚甚矣!况凶吉有不由于灾祥者。宋之五石六鹢,可以为异矣,而内史叔兴以为此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魏安平太守王基筮于管辂。辂曰:‘君家有三怪:一则生男坠地,走入灶,死;二则大蛇床上衔笔;三则鸟来入室与燕斗。儿入灶者,宋无忌之妖;蛇衔笔者,老书佐之妖;鸟与燕斗者,老铃下之妖。此三者足以为异,而无凶兆,无所忧也。’王基之家卒以无患。观叔兴之言,则国不可以灾祥论兴衰,观管辂之言,则家不可以变怪论休咎。”(31)郑樵肯定五行是自然界的物质变化,这种物质之间的变化又是相互联系的,变化既是无规律的,又是无穷的,和人世间的灾祥不能做互相解释。事实上,是承认了自然变化的客观实在性。他不否认人间存在灾祥祸福,可它却不随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或消除,是人类社会自己活动的必然结果,它也和国的兴衰和家的休咎无关。
    这样,就全部剥去了神秘主义五行说笼罩历史的面纱,在一定程度上看清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郑樵对唯心主义的五说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勇敢地批判,对自然与会社的关系做了科学的说明,这是郑樵史学观中革命的因素,他坚持了旧唯物主义的史学传统。然而,“惟有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者,可以为通论。”(32)“金人之犯边也,樵言岁星分在宋,金主将自毙,后果然。”(33)轮到他自己对社会历史说明的时候,又带有神秘的色彩,而绕回了“五行说”的圈子内,暴露了他旧的唯物主义史学观的局限性。
    三、反对对历史的任意褒贬,主张对历史要实录。
    历史是社会发展留下的痕迹。历史是什么样,就宜记什么样,对历史加以任何粉饰或贬抑的著述,都是违实之义的,都是对历史的糟踏。郑樵对此极为反感说:“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经之新意;《史记》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为褒贬也;间有及褒贬者,褚先生之徒杂之耳。且纪传之中,既载善恶,足为鉴戒何必于纪传之后更加褒贬!此乃诸生决科之文,安可施于著述?殆非迁、彪之意。况谓为赞,岂有贬辞。”(34)又云:“夫《春秋》以约文见义,若无传释,则善恶难明;史册以详文该事,善恶已彰,无待美刺。”(35)强调应照历史的样子去叙述历史,如果于历史节外生枝,那么,是史乎?抑非史乎?与此同时,他提倡“实学”,反对崇尚虚文的“义理”、“辞章”之学,指出:“义理之学尚攻击,辞章之学务雕搜。耽于理者,则以辞章之士为不达渊源;玩辞章者,则以义理之士为无文采。要之,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谷寻声,靡所底定;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末,而非为实学也。”(36)在《通志·总序》中也说:“夫史者,国之大典也;而当职之人,不知留意于宪章,徒相尚于言语;正犹当家之妇,不事饔飧,专鼓唇舌,纵然得胜,岂能肥家。”“义理”“辞章”之学似乎亦各有志,但是,“义理”之学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辞章”之学又不过是追逐形式罢了,都是没有实在内容的,于史有害无益。
    对待历史应该有原则,坚持公证,而不应该以统治者或自己的主观好恶来记述历史,评论历史。郑樵严肃地批评:“曹魏指吴、蜀为寇,北朝指东晋为僭,……《齐史》称梁军为义军,谋人之国可以为义乎!……房玄龄董史册,故房彦谦擅美名;虞世南欲修书,故虞荔、虞寄有嘉传。甚者,桀犬吠尧,吠非其主。《晋史》党晋而不有魏,凡忠于魏者,目为判臣、王凌、诸葛诞、母邱俭之徒抱屈黄壤。”(37)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要有客观的标准,不要有所袒护、贬斥或避讳,善与恶是历史本身的显现,而不是一种外部的附合。因此,他斥之为“伤风败义,莫大乎此!”(38)还斥责:“凡说《春秋》者,皆谓孔子寓褒贬于一字之间,以阴中时人,使人不可晓解。三传唱之于前,诸儒从之于后,尽推己意而诬以圣人之意,此之谓欺人之学。”(39)专善褒贬的这种“欺人之学”的要害,常常是借别人之嘴,抒己之胸意,历史的善恶反倒隐藏了起来。
    郑樵反对褒贬,主张对历史实录,是通过他的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表现出来的,同时,也表现了一位史学家忠实历史的战斗风格。
    郑樵对记述历史的态度是正确的。他要求史学家对历史应实录,这是一个高的标准,这个高标准就是史学家必须具有的史学品质--“史德”。梁启超对此特别欣赏,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总论中说:且谓史家第一道德,莫过于忠实。所以不能臻于忠实者,其病有三:一曰夸大,二曰附会,三曰武断。要求史学家忠实历史是必要的。可是,若要确实做到忠实,又谈何易!由于种种原因,或者可以说史学家是根本做不到的。因此,要求固然合理,史学必须做到,或以此为标准去评价史学家的史学实践,则又失之。诸如,郑樵对史迁,《史记》、与班固、《汉书》的评论,就不够公允,批评又往往是不实际的。甚尔把史迁与班固相比,前者为“龙”,后者为“猪”。他批评:“《晋史》党晋而不有魏,凡忠于魏者,目为判臣。”事实上郑樵对史迁和班固也不能不为褒贬,也有夸大、武断之举。叙述历史有所避讳,也不是忠实历史。《通志》之修,纪传只录至隋,而唐与宋却未记,郑樵也做不到忠实,他在叙述历史时也躲避不开,也得加之以褒贬。这说明,他对史学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认识不到,史学家都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认识不到,史学家不管是编撰历史,还是评论历史,都要受到史学家的世界观,社会历史、阶级等方面的种种制约,这种束缚是任何史学家都摆脱不了的。
    四、主张返“本”,厚古薄今,具有复古主义的历史学思想。
    史学家对历史应该追本溯源,从而说明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此为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郑樵的史学实践中,这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这一点,又成为郑樵的史学倾向。对历史的发展,他认为今不如昔,一切向古人看齐。他感慨:“呜呼!酒醴之末,自然浇漓;学术之末,自然浅近;九流设教,至末皆弊。然他教之弊,微有典型,惟儒家一家,去本太远。”(40)历史的发展不是前进、进步,是倒退、落后,留露出对史学的消及颓废的情绪。这种复古的主张,在《通志·总序》中突出出来,“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书大传》曰。‘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有志而不志,责之丞。’是以宋、郑之史,皆谓之志。太史公更志为记。今谓之志,本其旧也。桓君山曰:‘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古者纪年别系之书谓之谱,太史公改而为表。今复表为谱,率从旧也。”至于为什么要“返本”“从旧”,郑樵没有明确表明,他人也无法得知,但却可以看出他要仿效古人,按古人说的去做。“三百篇之《诗》尽在声歌,自置《诗》博士以来,学者不闻一篇之《诗》;六十四卦之《易》该于象数,自置《易》博士以来,学者不见一挂之《易》。皇颉制字,尽由六书;汉立小学,凡文字之家不明一字之宗。伶伦制律,尽本七音;江左置声韵,凡音律之家,不达一音之旨。经既苟且,史又荒唐,如此流离,何时返本!”(41)他觉得学术的发展都掩没了最初的意义,越来越看不到其本来宗旨,简直是面目皆非。因此,主张一切都还原到起初的状态。
    复古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一切恢复旧制、旧的风尚,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对现实都持有否定态度。历史的发展,总的趋势是革命的、进步的,其中有主流、支流之分,主流代表总的趋向,而支流则可能是主流要扬弃的,它代表落后、腐朽、反动。如果对历史的发展,只看其支流,就会滋长一种悲观感,就会否定一切,一切又以古为准的复古思想,郑樵对史学的发展,就存有这种落后的史学意识,在分析其史学观的时候,必须清楚地注意到这一点。
    我们在分析、评论郑樵的史学观同时,既要看到应该肯定的一面,又要找到不足的一方,这样,对研究郑樵及其《通志》,研究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