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印度幻术很早就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杂技、魔术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通天绳技”作为一种特殊的幻术,从唐朝传来中国,历元、明、清三代而相沿不辍,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神奇艺术魅力外,同时也说明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种绳技在17世纪时还为日本人所记录,称之为“中国绳技”。由于南亚次大陆地处东西方海上交通要冲,故印度绳技在东传中国之时,也向西传到欧洲。在德国、爱尔兰等西方国家的民间传说中,都有关于此种绳技的描写。钱钟书就曾说过:“德国故事亦谓术士掷绳高空,绳引小驹,术士攀马蹄,妻牵夫足,婢牵妇衣,鱼贯入云而逝。爱尔兰故事言有精绳技者抛丝线挂浮云上,使一兔、一犬、一童缘而登天,继遗一少女去善视兔,良久不下,绳师心疑,遂收其线,则女方与童狎而兔已为犬噉,怒斩童首,观者责其忍,乃复安头颈上,以面背向,童即活。”[13](V2,P704)张星烺也说,英国著名汉学家亨利·裕尔在《马可·波罗游记》卷一第六十一章附注中,“搜罗各种文字中,关于此事之记载甚多”[11](V2,P652)。由此可见,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形式,印度“通天绳技”对促进东西方幻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文参考文献: [1]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周叔迦,等.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简史[A].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史[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5]跋达罗衍那.梵经[A].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艾祉源,等.印度神奇绳技[J].杂技与魔术,1995(4). [7]王亭之.方术纪异[M].台北:远景出版社,1998. [8]金庸.侠客行[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9]伊本·拔图塔.伊本·拔图塔游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10]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Z].北京:中华书局,2003. [12]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