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儒者与立国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创业与守成阶段的不同问题,决定着封建皇朝能否长治久安,因此受到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的重视。汉初和唐初,统治者对创业与守成,有过理论论争,并有独特的见解。陆贾对汉高祖提出“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守之乎”的问题,引起统治集团的高度重视;房玄龄认为创业维艰,魏征认为守成则难,唐太宗明辩创业与守成各有先后,守成是今后的为政重点:“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元统治者继承了这一传统,贵由汗时(1247)忽必烈就创业与守成问题,向封龙山三老之一的张德辉询问,张德辉告诉忽必烈守成的关键是“当求谨厚者司掌”,即选择人才。但对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则有不同的理解。元统治者从其统治需要出发,往往用西域人担当重任,而对有儒家思想文化的汉人、契丹人不甚重视。耶律楚材是汉化程度较深的契丹贵族,对成吉思汁的财税、文教等事多有贡献,也因此受到西域人的中伤。西夏人常八斤因会制造弓箭,曾傲慢地对耶律楚材说:“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有何用处”。楚材反驳说:“治弓尚须用弓匠,治天下岂可不用治天下匠”;以后又对窝阔台汗谈守成用儒的道理,“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累数十年不易成功”(《元史》本传)。但儒者在元朝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胡三省提出“不有儒者,其能国乎”的论点,把儒者的地位、作用提高到维护皇朝统治长久的程度,是对陆贾等人观点的发展。 胡三省对创业与守成两个阶段的用人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武德九年(626)唐太宗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 姚思廉、欧阳洵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胡三省说:“唐太宗以武定祸乱,出入行间,与之俱者,皆西北骁武之士。至天下既定,精选弘文馆学士,日夕与之论议商榷者,皆东南儒生也。然则欲守成者,舍儒何以哉!”(《通鉴》、《音注》卷192)形势决定创业用武、 守成用儒。从选择人才方面讲,守成必须用德行才能兼备者。魏征对唐太宗讲创业与守成用人的不同,“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胡三省很同意这种说法,说:“观此,则天下已定之后,可不为官择人乎!”(同上,卷194)后唐天成三年(928),史馆修撰张昭远上书明宗,说:“臣窃见先朝时,皇弟、皇子皆喜俳优,入则饰姬妾,出则夸仆马;习尚如此,何道能贤!诸皇子宜精择师傅,令皇子屈身师事之,讲礼义之经,论安危之理。古者人君即位则建太子,所以明嫡庶之分,塞祸乱之源。今卜嗣未定,臣未敢轻议。至于恩泽赐与之间,婚姻省侍之际,嫡庶长幼,宜有所分,示以等威,绝其侥冀。”明宗“赏叹其言而不能用”。这受到胡三省的重视,说:“自梁开平(907)以来,至于天成,惟张昭远一疏能以所学论时事耳。 不有儒者,其能国乎!惜其言之不用也。史言赏叹而不能用,呜呼!帝之赏叹者,亦由时人言张昭远儒学而赏叹之耳,岂知所言深有益于人之国哉!”(《通鉴》及《音注》卷276)这里胡三省提出“不有儒者, 其能国乎”的论断,将儒者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是把儒者置于很高的地位。儒者之重要,是因为儒者能“以所学论时事”,又因为儒者“所言深有益于人之国”。张昭远所言的重要,不仅是因为他提出选师傅以教皇子,分别嫡庶长幼以示等级威严;而且因为他认为师傅能为储君“讲礼义之经,论安危之理”,这些,恐怕都是胡三省看重张昭远言论的原因。 必须指出,胡三省的“不有儒者,其能国乎”的论断,是表示国家需要儒者,而不是儒者需要国家。这种思想表现在他对樊英的赞赏中。樊英是汉末名士,习《京氏易》,兼明《五经》,多次辞谢官府乃至朝廷的征聘,顺帝永建二年(127)“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 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两年后,顺帝为樊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访问得失。“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讲退无所据矣,”对樊英出处,《后汉书》作者范晔有过评论,说在后汉名士中“英名最高,毁最甚。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然而后进希之以成名,世主礼之以得众,原其无用亦所以为用,则其有用或归于无用矣。”看后汉李、杜等人的事迹,可知范晔所言不虚。胡三省在张楷责备樊英的话后,具引《后汉书·樊英传》中的一段材料: 英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 这段材料因表现了强烈的轻君思想,司马光没有把它选入《通鉴》,但胡三省却全文照录,原因何在?陈援先生说是“以振逸民之气”(见《通鉴胡注表微》,270页), 其实这也表现了胡三省对樊英精神的赞赏。这种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士人和统治者在人格上处于同等地位,士人的一切也并不是由统治者所能决定的,因为士人不立暴君之朝,不受非礼之禄,不易万乘之尊,就是说士人不需要统治者。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欲,仕也需统治者的礼贤下士。 民心与政治形势的关系、民力与国家统治的关系、人臣之事业与风节的关系、儒者与国家的关系等,确实是能影响国家统治的重要关系,具有历史发展法则的意义。对这些问题的论证,表现了胡三省对历史发展法则“道”的认识,是有史学方面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