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赵翼的史学批评(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白兴华 参加讨论

三 揭示史书编次中体现的史家见识
    史书编次是正史编撰的重要问题,整齐严谨的结构和编次本身既是编撰学上的成就,具有史学美感,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赵翼很重视史书的编次,所论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讨论“正史”纪、表、志、传互相配合的体裁,一是史书中的篇目安排是否恰当。关于前者,他主要对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正史体裁进行了探讨,对其创始之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诸侯,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针对魏禧“迁仅工于为文,班固则密于为体”的观点,赵翼明确地指出,“无所因而特创者难为功,有所本而求精者易为力,此固未可同日而语耳。”(注:《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条。)
    关于后者,即史书内部本纪、世家、志、表特别是列传的次序编次问题,是赵翼更为重视的。《札记》中有许多条目对此加以讨论,如“《史记》编次”、“《后汉书》编次订正”、“《梁书》编传失检处”、“《梁书》有止足传无方技传”、“《宋史》排次失当处”、“《金史》失当处”,在《丛考》中有“《宋书》叙事及编次俱有失检处”、“《梁书》编次失当”、“《陈书》编次得宜”、“《旧唐书》编订之失”、“《新唐书》编订之失”、“《新唐书》改订之善”等,可见赵翼对此下了很大功夫。
    赵翼对编次得当的正史给予表彰,他特别推崇《后汉书》的编次,在《札记》“《后汉书》编次订正”条中,对《后汉书》的编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考察。他指出,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外戚等传都是继承《史记》、《汉书》的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以类相从,分别编次。”卓茂虽然是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图形凌烟阁,但因为治行卓著而与鲁恭、魏霸、刘宽同列一传。张纯是东汉初年人,郑康成是东汉末年人,因为深于经学而被列入一卷。王充是东汉初年人,王符、仲长统是汉末人,因为都是“著书恬于荣利”被列入一卷。邓彪、张禹、徐防、胡广因为“其皆和光取荣,人品相似”而被列为一卷。袁安、张赋、韩陵、周荣、郭躬、陈宠同卷是因为“皆明于法律,决狱平允”。班超与梁槿因“立功绝域”而被列为一卷。这样编排,不仅显示出史家对列传人物的匠心,更表明他把握人物特点和评价人物的史识。
    由此可见,赵翼并没有把史书编次仅仅当作编纂学上的技术问题,而是把它提高到史识的高度。因为史书的编次反映了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史实的取舍标准,反映了史家对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反映了史家思考和判断历史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正是因为对《后汉书》编次所反映历史见识的推崇,赵翼才认为范晔是一位“有学有识”的史家,而不能仅以“才士目之”。
    赵翼把史书编次看作是史家史识的反映,还体现在他对其他正史的评论上。他批评《梁书》在“处士”之外,又立“止足”一门是画蛇添足,因为所谓止足“不过宦成身退,稍异乎钟鸣漏尽,夜行不休耳”,传中所列的人物,有的可以列入《良吏传》,有的可以列入《处士传》。《梁书》立了不该立的止足一门,而应该立的方技却没有立。方技传是历代正史中很重要的一门,许多有影响的佛道人物都在方技门里。梁朝的释宝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精于佛学,能知未来,其谶记往往流传后世……不惟为时人所敬信,并人主亦崇奉之”(注:《札记》卷九“《梁书》有止足传无方技传”条。),但因为取消了方技一门,致使在南朝历史有如此影响的人物在《梁书》中居然没有一席之地。梁朝昭明太子之子萧詧“称帝于江陵,历三世,共三十三年”,赵翼认为,对于存在三十三年的政权,即使不能记载于本纪,也要“别立一传,著其兴亡。”但《梁书》对后梁根本没有记载,《昭明太子传》中也没有记载,故说:“《梁书》专纪萧氏,则萧氏子孙之建国称帝者,安得竟从删削?此究是《梁书》缺处。”赵翼认为,应该“在《昭明太子传》后备载萧詧以下三世”,这样才是“位置得宜”。赵翼称赞《明史》把明末福王政权、鲁王政权等“各附于其祖传后”的做法,认为这样“既不予继统,又不没其事实”,是“斟酌尽善”(注:《丛考》卷七“《梁书》编次失当”条。)的办法。
    四 运用比较研究,评价正史得失
    比较研究是赵翼经常运用的研究方法,除对历代史事进行比较研究外,同时,也大量地运用这一方法批评历代正史。他对历代正史的比较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
    纵贯、宏观的评价。在《札记》“各史例目异同”条里,赵翼对纪传、编年两种史书体裁的起源进行了考证,而重点在于对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裁的史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司马迁创立纪传体史书的意义作了高度的评价。接着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中本纪、世家、表、书志、列传等例目的利弊得失进行了全面研究。赵翼指出,古代有《禹本纪》、《尚书》、《世本》等书,司马迁在以上各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本纪”这一体裁叙述帝王事迹。《汉书》认为《史记》为项羽立本纪“失当”,于是改《项羽本纪》为列传。《三国志》因为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只给曹魏立《本纪》,而吴、蜀两国称“书”。范晔撰《后汉书》,创立《皇后纪》,赵翼认为是模仿《史记》的《吕后本纪》,司马迁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政由后出”,而《后汉书》中皇帝已经各有本纪,即使是女后临朝,也应该把用人行政等大端编入皇帝本纪,没有必要再为皇后另立本纪。赵翼认为,《新唐书》对武则天事迹的处理十分妥贴,因为武则天已经改唐为周,理应为武则天设立本纪以记载当时的朝政大端,而把有关武则天的“宫闱琐事”列入皇后传里。《宋史·度宗本纪》后附有瀛国公及二王,“不曰帝而曰瀛国公,曰二王”,是因为瀛国公及二王“不成为其君”,但又是宋朝的“正统绪余”,曾经“登极建号,不得而没其实也。”《金史》在《太祖本纪》之前,“先立《世纪》,以叙其先世”(注:《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条。),赵翼认为是十分“典切”的处理方法。
    除对“本纪”这一例目进行纵贯的比较研究外,赵翼对“世家”、“书志”、“列传”等例目也进行了纵贯的比较研究,指出了各种例目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利弊,如他认为,《汉书》改世家究属非体,因为“传者,传一人之生平”,而世家则是记载“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两者的功能不一样。但自《汉书》之后,历代正史均因之不改。赵翼认为,表的功能在于,“凡列侯、将相、三公、九卿,功名表著者,既为立传,此外大臣无功无过者,传之不胜传,而又不容尽没,则于表载之。”他考察了“表”这种例目在历代正史中的沿革,认为《汉书》的《百官公卿表》“最为明晰”,对《古今人表》则加以讥评,说:“既非汉人,何烦胪列?且所分高下亦非定评,殊属赘设”。在历代正史所列史表中,《辽史》立表最多,赵翼认为,“表多则传可省,此作史良法也。”(注:《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条。)
    在“《明史》”条里,赵翼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五代史》以来的“近代”正史作了更为全面、精练的概括,他认为,“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寥寥四十余字,高度概括了《辽史》以下诸正史的特点,评价了各史的高下。接着,赵翼又具体分析了《明史》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一,朝廷的高度重视。朝廷重臣“总裁其事”,参加纂修的史官又都是“博学能文,论古有识”的有识之士。二,修史的时间长,“是非久而后定,执笔者无所徇隐于其间,益可征信,”与元末修《宋》、《辽》、《金》三史,明初修《元史》,“时日迫促,不暇致详,而潦草完事”不可同日而语。三,参加纂修的史臣对撰修工作的严肃负责态度。在几十年的纂修过程中,史臣们“参考订正,或增或删,或离或合”,因此达到了“事益详而文益简”的良史标准。最后,赵翼又指出了列传在“编次”、“编纂”、“论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明史》是清朝的官修正史,赵翼对《明史》的称扬难免有溢美之词,但大致是合乎客观事实的。短短的一篇札记,有总体情况的概括,有具体原因的分析,有成绩的罗列,有纵横的比较,几乎可以扩充为一篇论明史编修的好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